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25日讯 “家里面上有老下有小、各种负债、入不敷出,出去工作又照顾不了家庭……”家住李沧区的刘瑞仙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其中一个孩子患有自闭症,同时还要照顾七十多岁的父母,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不过就在一个多月前,她的情况发生了改变——社区为她提供了一份家门口的城镇公益岗工作,负责社区全民核酸检测、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引导。由此,刘瑞仙由就业困难人员转变成“月薪族”。
记者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获悉,自全市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以来,已经有37047名像刘瑞仙一样的就业困难人员走上了就业岗位。“目前全市已开发城乡公益岗38101个,登记失业人员数量创近三年新低,城镇公益岗预计人均可实现年增收2万余元,乡村公益岗人均可实现年增收1万余元。”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悉,为了更好消纳城镇长期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全市积极动员部署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建立定期调度制度,激励各区市比学赶超、提速发力,并以胶州为先行试点,将公益性岗位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平台,探索建立“二三四”公岗开发管理体系。同时,强化资金保障,明确根据公益性岗位工作内容和工时实际,确定城镇公益岗工资按不低于月最低工资标准(含社会保险个人承担部分)执行,乡村公益岗劳动报酬依据岗位类型、劳动时间等因素确定,月补贴最低900元。落实市级配套资金2.2亿元,保障待遇发放、岗前培训。
不仅如此,市人社部门联合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科学制定出台岗位开发管理办法和具体实施方案,将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城镇大龄失业人员、脱贫享受政策人员、农村低收入人员等困难群体纳入安置范围,确保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群体应纳尽纳、应安尽安。同时,坚持“因人设岗”,逐户摸排就业困难群体信息需求,全市累计建档4万余人。此外,注重“因需设岗”,创新打造齐长城巡护岗,历史古迹巡护工作实现零突破;结合实际创设校园护导岗、新时代文明实践岗,切实解决家庭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就业难题;开发反诈宣传等综合治理网格员岗位等特色岗位,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基层善治。
此外,全市聚焦健全机制保障,不断提升城乡公益性岗位管理服务质效。通过短信、微信、App等方式“点对点”定向推送岗位信息,建立岗前免费培训制度等多项工作规范。同时,健全“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强化日常管理、信息化管理、资金管理和人员退出管理,杜绝消极怠工、“吃空饷”等问题发生。此外,强化党建引领示范,建立“公益性岗位流动党支部”,教育引导在岗人员爱岗敬业、奉献服务社会。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市、区(市)负总责,街道(镇)具体落实,社区(村)参与做好日常管理使用的工作运行机制,将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与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重点任务深入结合,充分发挥服务公益、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