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西太平洋弧后深部结构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15日讯 观海新闻记者自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了解到,日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研究人员利用39个OBS站位,布设了我国东海首条横穿整个东海陆架至冲绳海槽的长达545km的OBS广角地震剖面,获得了西太平洋弧后洋陆过渡带的深部精细壳幔速度结构,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认识。

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的弧后扩张机制一直是海洋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由于深部地震资料的匮乏,我国在西太平洋弧后盆地深部动力学机制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特别是冲绳海槽地壳属性的厘定仍存在较大争议。此次研究在冲绳海槽南部庆良间地堑区发现了与洋壳层三相似的最高速度达7.1-7.3km/s的下地壳高速体,上地壳顶部发现了疑似岩浆房的低速异常体的存在,并大量刺穿声学基底层,证实了在强烈的弧后拉张作用下,高速高密度的幔源物质至少已经贯穿至基底层,冲绳海槽南部中央地堑内部分地区地壳已经完全破裂,进入到海底扩张阶段,出现初始洋壳。这是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利用广角地震速度结构成像的方法获得的冲绳海槽已出现初始洋壳的深部地震证据。

此外,地壳深部结构模型还揭示了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弧后地区存在与地壳拉张减薄共生的一系列下地壳高速体,这显示了新生代以来东亚大陆边缘弧后扩张中心的迁移,是亚洲东部大陆边缘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存在自西向东构造迁移的直接证据,从深部地震角度证实了洋陆过渡带内深部上涌的软流圈不断向东带动岩石圈进行幕式伸展拉张并引起弧后地区的构造迁移。

报道该成果的论文于10月8日在国际地学权威学术期刊《地学前缘》在线刊发,题目为《基于广角地震探测剖面的西太平洋弧后地区地壳变化与拉张破裂特征》。该论文通讯作者为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张训华研究员与吴志强研究员,第一作者为祁江豪博士。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