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让8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个温暖的“家”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2日讯 39岁的康米娜说起老家哈尔滨,还是会流泪,她说“想家,但是比刚来的时候轻多了”。2016年她从黑龙江来到青岛,在青岛结婚成家,并有了下一代。“我愿意把青岛称作第二个‘家’,在这里6年多的时间,我感受到了城市的包容,孩子也顺利上学。”

康米娜是一名外卖骑手,每日三餐和宵夜属于她的忙碌时间,因此她的个人时间也被这4段时间和接送孩子严格分配开,“我在台东租房,吃饭是错峰的,休息也是,平时也没有多少业余时间。”她的同事也多是外地人,长春、大连、兰州、淄博、济宁……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青岛,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接单、抢单、送餐。有能吃苦的,月收入过万,“都是从汗珠子和冰碴子里滚出来的。”采访他们的时候,有人说“忙完就回家睡觉。”也有人说“会去吃个烧烤。”还有人说“觉得有点不一样了,每个月同事会转交我平台发的毛巾、水杯,甚至还有茶叶。”“我们还有生日会,感觉真好。”

康米娜们被称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按照人社部的文件,他们是“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劳动者,大多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灵活就业。记者从青岛市总工会了解到,在青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大概有80万人,他们已经成为全市劳动者大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作特点的灵活性加剧了对他们进行管理、服务的难度,“挣多挣少都是自己说了算,没有人考评我们几点上班、下班。”因此,让他们在建设城市之余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从地位、权益、生活、技能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关爱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康米娜说的水杯、茶叶、毛巾就是青岛工会系统等给予他们关爱的一个很小的缩影。

冷暖总关情,城市的归属感越来越强

“累了就躲树根、坐路边,我们都习惯了。后来平台的负责人跟我们说,可以到驿站休息,还有开水泡面。”快递员石昊说。他口中的驿站是户外劳动者驿站,在全市基本实现了一公里服务圈的站点布局,累计达到757个。

“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急可如厕、累可歇脚、伤可用药、学可读书、需有工具”是户外劳动者驿站要实现的基本职能,条条切中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诉求。石昊说,他肠胃不好,最怕吃凉饭,设在台东的驿站恰好在他的工作半径内,“忙完就快进去用微波炉热热饭,饭热心也热。”

饿了么外卖员在户外劳动者驿站旁设置的冷柜里领取冰镇矿泉水。

刚刚过去的夏天,这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还在全市1106家便利店和户外劳动者驿站中领到了专属于自己的清凉,在他们工作集中的CBD、商业街等10处场所都有单独设置的“爱心冰箱”,打开柜门就能领到一瓶冰镇矿泉水。

网约车司机陈宇从济宁来到青岛,刚来的时候还没有落脚地,他申请入驻了龙湖冠寓城投公寓。在这里,他听了心理讲座、文化讲座,还参加了团建活动,“很有收获,给我这样一个初来者释放了压力。”

这是青岛推出的“惠工家”,全市一共有9家,要解决的就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业余文化生活单调、心理压力大、对城市归属感不强的生活困扰。在万科泊寓、龙湖冠寓等多家公寓内,每个公寓至少开辟了100平方米的共享区域,保证了入驻者的阅读、咨询、休闲需求。

除了这些,康米娜说她在哺乳期时,还用到了“爱心妈妈小屋”。同事告诉她,在市北区时代国际广场内还有一处新时代区域共享职工之家,在这里经常会有一些文体活动,“我打算带着孩子去看看。”

这种共享职工之家在青岛共有68家,可直接服务职工群众34万余人。

多元化关爱,权益得到全方位保障

从河北到北京做外卖骑手的邵新银在工作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受伤,历经两次劳动仲裁、三次诉讼,他仍然未找到承担法律责任的用人单位,给他派单、投保、发工资、缴个税的主体至少涉及5家公司。在层层转包中,邵新银陷入劳动关系难以认定的法律困境。这是此前报道的外卖骑手邵新银的遭遇,而这只是众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经历的一个缩影。

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

快递员孙凯领到了市总工会赠送的职工互助保险,这是一份一年保障期的重大疾病、意外伤害(或女职工特殊疾病)互助保障计划。保险期满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继续参加医疗互助保障计划的,还会有相应补助。

青岛市指导多家网络平台和新就业形态企业新签集体合同27份,目前这类集体合同已达127份,涵盖平台和企业227家,职工25776人。

陈宇告诉记者,他所供职的网约车平台,还给他们开设过法律讲座,他们和负责人一同听讲座,讲座涉及劳动报酬、劳动争议处理、社会保险等多项内容。“不一定非要用上,了解了肯定有好处。”他说。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青岛工会2022年启动的“求学圆梦行动”,特别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点出,确保他们与市内企事业单位车间的一线职工一样享有同等求学机会。按照规定,在青岛市内务工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均可以申请到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大学、青岛开放大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40余家开展继续教育的学校提升学历技能,所有申请成功的一线职工,省总工会都将给予每人1000元的补助标准,市总工会配套给予每人补助1000元。

互助互爱、和谐友善,这是海纳百川的青岛要彰显的温度,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爱还在继续,对他们给予全链条护航,让他们的“忧心”变成“舒心”始终是要努力的方向。

“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把快递员、送餐员、卡车司机等灵活就业群体、各类平台就业群体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下来,使工会成为他们愿意依靠的组织。我们责无旁贷,明年入会的人数应该翻翻。”在青岛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推进会上,青岛市总工会的相关负责人下达了任务。

按市总工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市已经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组织830家,入会17.7万人。其中,线下入会8.4万人,网上兜底入会9.3万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萍)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