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7日讯 走进青岛祥银传动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车间,一派火热的忙碌景象映入眼帘。2010年,青岛祥银传动有限责任公司在胶州成立,从十几人的创业团队到今天近两百人,从2条生产线到如今的18条生产线,公司的营业额一步一个台阶,实现了每年30%-50%的增长。董事长陈佑伟说:“十二年来,我深切地感受到青岛营商环境正在日益优化,政府效能日益提高,这让我越来越觉得,选择青岛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近年来,市台港澳办始终把服务好台港澳同胞和企业作为暖心工程,时刻关心关注台港澳同胞企业的生产生活,建平台、优服务、化纠纷,切实为台港澳同胞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让台港澳同胞安居乐业吃上“定心丸”。
惠企政策直达基层,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市台港澳办认真落细落实国家和山东省出台的各项惠台政策措施,并聚焦企业实际需要,结合青岛实际出台了“64条措施”及实施细则、“26条措施”办事指南、“农林22条”实施细则,为台商投资兴业提供了便利。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为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基层、惠及企业,切实提升台商台企对政策的感知度,市台港澳办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举办了一系列政策宣讲活动。今年以来,结合“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市台港澳办集中开展了“问需问情促发展,助力企业渡难关”专题调研活动,组织召开了市领导与台商座谈会议, “面对面”倾听台港澳同胞诉求,“点对点”推送政策。
融资难、融资贵是不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市台港澳办积极协调6家银行,与市台协签订合作协议,发挥政银企协合作机制作用,为在青台企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已协调金融机构为150家台企提供融资授信额度60多亿元,实际用信超过47亿元。
台玻青岛玻璃有限公司是青岛市重要的台资企业之一。2017年,公司启动产业升级,对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得益于高效顺畅的政银企协合作机制,青岛农商银行及时为企业提供了500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1000万元信用证额度的授信支持,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2019年,台玻青岛玻璃有限公司成功实现转型升级,今年,企业再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
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投资环境为目标,市台港澳办深化完善涉台民商事纠纷诉前调解、诉讼过程联处机制,形成了多元化涉台纠纷联处机制,全市台商投诉案件处结率每年保持90%以上,妥善解决了30多起重大疑难台商投诉案件,为台胞防范各项风险并挽回经济损失达3.5亿元。发挥台胞调解员作用,全力化解某台资企业股东纠纷案,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重要条件。一涉台纠纷化解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保护台胞权益十大典型案例。
聚焦24条产业链,打造“龙头引配套”
自1987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青岛以来,一流的营商环境、持续深入的招商引资工作始终吸引着台港澳企业落子青岛、发展壮大。在此基础上,市台港澳办发挥平台优势,进一步畅通与商协会、企业协会联系,拓展招商渠道,“借船出海”、以商招商。截至今年8月份,全市累计批准台港澳投资项目8626个,实际利用资金551.03亿美元,港资和台资分别居我市利用外资的第1位和第5位。
2021 年,澳门企业家陈振杰在深圳创立的极视角科技有限公司与西海岸新区管委签订总部协议,正式将总部由深圳迁址青岛。“AI的落地应用离不开场景,青岛市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体系,为AI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山东极视角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陈硕说。“在市、区两级台港澳办的助力下,我们与本地多家龙头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人工智能赋能企业智能化转型和青岛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今年,极视角成为首批“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未来我们将着力打造青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带动更多港澳青年来青就业创业。”陈硕说。
今年,全市台港澳系统聚焦全市24条重点产业链,结合青岛产业集群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打造“龙头引配套”产业链,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主动融入青岛发展大局,实现了从“链条全”到“生态优”。结合台港澳优势产业,确定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金融、生物科技、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招商方向,为服务“产业链招商”奠定基础,统筹推进项目94个,中健投(青岛)产业投资发展中心、青岛诺发供应链有限公司等66个项目注册落地。
善用台港澳资源优势 赋能青岛经济发展
1993年,青岛啤酒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在海外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青岛企业登陆H股,能够在为发展募集到大量资金的同时,有效提升企业的国际化、品牌美誉度和发展可持续性。
为推动更多青岛企业打通“金融血脉”,借力香港、澳门拓展国际市场,市台港澳办搭建青港两地金融合作的交流平台,提供专业化的上市指导,助力企业赴港澳上市融资。
在市台港澳办的协调推动下,青岛胶州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三批共计8亿美元债券在中华(澳门)金融资产交易股份有限公司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成功上市;2022年1月,青岛创新奇智科技集团成为我市首家在香港上市的“AI+制造”企业,提振了青岛本土企业信心。截至目前,已有13家青岛企业选择在香港“握手”资本市场,合计融资299亿元人民币,占我市上市企业总规模的17%,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港股“青岛板块”。
此外,市台港澳办还充分挖掘台港澳企业优势,主动对接上下游产业链,赋能本土企业,融入青岛发展大局。
在市、区市两级台港澳办的协调和对接下,2006年起,台资企业瑞智精密机电为海信空调进行压缩机配套,先后获得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工作站”“青岛市技术创新中心”等荣誉称号,双方交易量逐年递增。2021年,瑞智精密机电产值达21亿元,利税5400余万元,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2008年,台商马准安怀揣桑梓之情,在平度投资建设了青岛万汇公司。万汇公司协理马鑫说:“近年来,我们始终与青岛市、平度市经济一同成长,结合全市政策环境和平度优越的农业条件,我们在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向农业、服务业延伸,目前,我们的梨树种植园已经从一千多亩扩大到一万多亩,还开发了餐饮、食品、花卉等配套产业。”
从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到一项项优惠政策的出台,青岛服务台港澳同胞的政策措施愈加具体、细腻,台港澳同胞来青投资兴业、安居乐业的信心愈加坚定、坚实。青山一道同云雨,一幕幕共享发展机遇的图景下,一个个携手奋斗的故事中,在青岛,更多台港澳同胞正扎根青岛,积极融入参与到祖国发展的行列中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蔺君妍)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