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间到研发,青岛工业技改“强身”

从车间到研发,青岛工业技改“强身”

企业针对智能化改造、创新研发等环节投入力度明显加大

12家企业线下参会,一家企业初步明确了采购意向,一家企业邀请服务商赴现场做专场培训……不久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的“链万企”计量检测和质量数据分析技术改造专场对接活动堪称高效。

企业对智慧质量解决方案表现出的兴趣,折射出的是青岛工业技改颇为值得关注的一个新趋势——持续加大“软投入”,以过硬内功抵御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岛将技改当作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以“技”强身、发力“造血”的重要抓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于一座城市而言,制造业的振兴既需要新兴产业项目源源不断地注入,也离不开既有存量的持续改造升级。如果说新产业大项目是城市未来的引领性布局,技改则是产业当下的韧性所在。

今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9月当月,青岛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8月份回升4.6个百分点,其中增加值占比80%的14个骨干行业中,有12个实现增长,增长面为85.7%,高于全部行业增长面。骨干行业的快速回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统优势产业持续不断的技改投入。

前些年,扩产能、买设备是不少青岛工业企业技改的代名词,投资以厂房建设、生产线购置等“硬投入”为主。但如今,面临疫情等多重因素带来的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青岛企业明显加大了针对智能化改造、创新研发等环节的技改投资力度,通过加大“软投入”力度,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向精益要“生产力”

青岛征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链传动行业前排企业,基础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近两年,征和工业在技改投入上的大手笔让很多企业刮目相看。2021年,征和工业技改投入超过1亿元,相当于年收入的近十分之一。2022年,该项投入还将继续攀升,预计将超过1.5亿元。

对技改投入的这份坚定来自于征和工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征和工业在多个细分领域陆续突破了“卡脖子”技术,实现了产品的国产替代。而更为精益的生产制造过程则是未来重要发力方向。在征和工业看来,中国企业由于经验、工艺等方面的差距,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仍有一定差距。但依托数字化技术,可以缩短追赶的时间。

依托数字化改造,征和工业工厂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产品良品率提升到99.5%,人工成本和能源成本均降低10%,原本72小时才能下线的“发动机用强化齿形链”产品,如今最快只用10小时就可以下线。

“中国制造最大的潜力在车间里”,专家的断言正在被越来越多青岛制造业企业所认可。事实上,中国制造与国外先进制造的差距很多时候并不体现在技术创新能力上,而是体现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以产品质量为例,有统计显示在制造业领域良品率每提升1%,意味着每年可能节省上亿元生产成本。

通过数字化改造,青岛企业正在努力从车间挖潜,让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浪费更少。在一定程度上,智能制造正在成为一些青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青岛乾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能源计量和新能源储能业务的企业,能源数据智能计量设备生产是公司的重要业务板块。近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数字化投入,乾程科技收效显著。其中,建成的国内首条以机器人为主体的三相表柔性生产线,作业效率提升了近2倍。

更重要的是,乾程科技将自身在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改造上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专门的业务板块对外输出数字化转型服务。目前已开发出具备行业竞争力的复合机器人以及柔性自动化生产线。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工业富联合作,共同开发仪表行业灯塔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力争3年内成为行业内首家灯塔工厂。”乾程科技数智化中心智能装备部经理郝何龙介绍。

研发也要精耕细作

近期,青特集团新建的验证中心一期正式投用。验证中心计划总投资超过2亿元,一期具备针对车桥产品的传动、制动、承载等系统的全方位性能测试能力,验证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完全建成后,将具备新能源与传统车桥及零部件性能验证、专用车性能测试、标杆分析、试制试装、失效分析等功能。

过去,类似验证中心只存在于大型央企中。青特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为何敢于投资建设?是行业形势的倒逼,更是对企业研发创新的重新认识使然。

2017年,青特正式成为全球领先的商用车企业戴姆勒的桥壳供应商。在与戴姆勒频繁的商务交往中,青特了解到了世界一流商用车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国内企业的差距所在。

“比如传动系统和制动系统的道路模拟实验,用先进的试验设备20多天就能完成相关测试工作,而过去我们都是试验场验证,最快也要70多天。先进的试验设备大大缩减了验证的时间和成本。”青特集团技术中心研发部部长马长城介绍。青特由此坚定了决心,要建设“国际对标、国内领先”的验证中心。

这也是青岛企业观念转变的缩影。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全流程的,除了扩产能、车间改造、市场拓展,研发环节也需要更加高效。在不少企业的技改投资构成中,都能看到对先进仪器设备的持续采购。通过持续加强的研发,企业加快提升全链条竞争力。

以政策为引导,构建服务生态

为了更好地推动技改,青岛坚持以政策为引导,提高工业技改投资质效。“目前已拨付2021年度综合奖补预算资金6.4亿元,同比增长29%。获得技改综合奖补政策扶持的企业,近三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9%,高于全市规上工业6.4个百分点。”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青岛出台了新的企业技改设备投资奖补政策,分类分档设置奖补比例,引导企业增强投入的连续性。2022年度政策申报企业达380家,比上一年增加62家。

与此同时,青岛建立了重点跟踪服务工业项目库及清单,升级全市重点工业项目跟踪服务平台,提高项目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截至9月末,滚动推进重点技改项目541个,其中特殊钢铁装备节能环保改造、新万福年产2万吨预制菜加工技改等百余个项目竣工。

只有充分了解企业需求,才能更好服务企业。为此青岛开展了多批次企业技改投资网络问卷调查,分析企业技改现状和困难问题。启动重点产业链“链万企”供需对接活动、企业技改“促投资、强对接、树典型”服务活动,累计政策宣贯企业300余家,为两个项目争取9亿元国家重大工业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两个案例入选2021年山东省智能化绿色化技改优秀案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欣)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