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
任何热点事件都能“激起千层浪”。
其间,也少不了造谣者
浑水摸鱼,兴风作浪。
新华社发 杨树山 作
7月24日,
南京市委市政府调查组发布了
受全民关注、引全民共怒的
“南京玄奘寺供奉侵华日军战犯牌位”事件
调查处理情况——
吴啊萍被刑拘,
多人受处分。
就在25日上午,
与“吴啊(阿)萍”有关的两张图片
又在网络传播……
网传图片显示,
在题为南京古爿阳明仙公庙重建功德碑上,
捐款最多的人,名为“张井上”,
“吴阿萍”捐款15000元,排第二。
而另一张图上的对联中,
还同时出现了两人的名字。
后经网友求证,
两张图片均为P图!
原图中根本没有“张井上”和“吴阿萍”,
“南京古爿阳明仙公庙”也并不存在。
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网警
@暴雨雷霆 在微博发文称
正在对假图的来源进行调查。
吴啊萍为自己供奉战犯牌位的犯罪行为
付出了代价,
其犯罪动机也已经被披露,
但仍有“不甘寂寞”的造谣者
通过“嫁接”人名、地名
博眼球、“带节奏”。
这些网络谣言的缔造者
不仅“唯恐天下不乱”,
还将传递情绪奉为
打造“10万+”的黄金法则,
利用“义愤填膺”的公众助推谣言传播。
荷兰传播学者克罗斯
曾提出这样一个“谣言公式”:
谣言的流通量=
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
由此可见,
谣言的“能量”有多大,
既取决于事件本身的“热度”,
又受制于公众的甄别能力与水平。
“谣言止于智者”。
少些“一键转发”,
多些理性求证,
不让情绪跑在真相前面,
才能避免成为网络谣言“助推器”。
责任编辑:荣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