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山洞、卧雪地!89岁青岛抗美援朝老兵白天躲飞机轰炸,晚上运送物资保前线

“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除了英勇杀敌的作战部队之外,后勤部队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白天躲避攻击、晚上运送物资,藏山洞、卧雪地……战火中,像邓存弟一样的后勤战士不计其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起一条条宝贵运输线,保证了志愿军急需物资源源不断输送到前线。近日,观海新闻记者走进89岁抗美援朝老兵邓存弟家中,听他讲述战场上的难忘岁月。

邓存弟向记者展示他抗美援朝时的老照片。

火线从军

毅然踏上去沈阳的火车

在西藏路小区的居民楼里,记者见到邓存弟时,他正在家中看报纸。老人虽然已经89岁高龄,但精神很好,目光炯炯有神,声音洪亮有力。

邓存弟抗美援朝时期获得的勋章和光荣证。

邓存弟,1931年出生,原籍山东省昌邑市。“1947年,我参加了革命工作,加入到民兵组织队伍中,算得上入伍了。”邓存弟告诉记者,1952年,当时在山东从事铁路工作的他响应国家的号召,与同事一起报名参军入伍,从此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队中的一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一种责任。我当时可以说是火线从军,还没来得及跟亲人告别,就跟同事和战友一同出发,踏上了去往沈阳的火车。”邓存弟说道,他从青岛到沈阳,从沈阳到丹东,然后跨过鸭绿江,就这样来到了朝鲜战场。

没制空权

晚上运送物资躲避轰炸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对于战争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保障前线作战部队,给他们提供物资与军需装备,后勤兵种的队伍从1951年开始不断壮大,尽最大可能支援前线。当时我们队伍的主要驻扎位置靠近三八线大约50公里,平时的活动区域主要在阳德郡一带。”邓存弟说道,他们部队通过两条铁路向前线运送物资,在当时的战场上,为了阻断供给到志愿军部队前线的食物和武器弹药,敌军不断炸毁铁路和桥梁。故而押运物资的任务十分危险,随时都有可能被敌军飞机轰炸。

“当时我军没有制空权,白天头上的敌军飞机多,遇到轰炸是常有的事,一不小心连人带物资就都被炸没了。我们白天只能躲在防空洞里面,利用夜间时间才能出来运输。”邓存弟告诉记者,他和战友有的人主要负责检修铁路线,有的主要负责挖防空洞,而他的主要工作是背着电话、拿着小旗到处调度战备物资储存以及物资运输上前线。

邓存弟(后排左一)抗美援朝时期与战友们的合影。

大难不死

被飞机投下的炸弹所伤

由于朝鲜山高林密,志愿军很多防御阵地设置在山丘上。在山丘上设置阵地可以很好地防御和阻击敌人的进攻及撤退,但也给运送补给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每运一箱弹药、每送一袋面,都是如此艰难。“连长安排一位当地的朝鲜居民跟我一起行军调度物资,每天在道路两侧,到处可见被敌人炸坏的各种车辆和燃烧的物资,还能遇到牺牲的战士。”邓存弟告诉记者,他经常躲避的山洞,20公里开外便是两军交锋的战场,运输争夺战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有一次,邓存弟行走在调度物资的路上,敌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就在不远处爆炸了,道路上顿时掀起了浓烟。“那天,附近的战友都以为我在轰炸中牺牲了,可我只受了皮外伤,可以说是大难不死。”在邓存弟老人的脖子上,记者仍能看到一处清晰的疤痕,是被爆炸后溅起的石块所伤。“不管敌人的飞机怎样轰炸,我们后勤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前线战士每天有得吃、有得打。”邓存弟说道。

环境残酷

手脚关节都留下后遗症

冬天,当时的朝鲜半岛可谓天寒地冻,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低温,对每一个入朝志愿军战士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有些电视剧中演的画面,都是真事,我们当时就睡在山洞里,冬天最冷时得有零下40℃。漫山遍野的都是雪,走着走着,脚就被冻得没有一点儿知觉了,有时睡觉也是在雪地里。”说起战争期间的残酷环境,邓存弟伸出了自己的手指,记者看到老人多根手指的指关节都已严重弯曲,无法正常活动。由于在朝鲜战场上被冻伤过,再加上经常跋山涉水、从事物资搬运工作,导致邓存弟的手指关节肿大变形、脚趾也不能弯曲。

【讲述】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战事结束的同年,1953年12月16日那天,我终身难忘,党组织批准我成为了共产党员。”自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邓存弟便回到山东,辗转青岛、高密等地,一直从事铁路方面的工作,于1994年在原青岛铁路分局光荣退休。

采访过程中,邓存弟老人思路清晰、目光坚定,尘封多年的记忆似乎又拉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当记者拍照留念时,老人翻出了压在箱底多年的军功章、老照片和荣誉证书,一一展示给记者看,并诉说着每个老物件的来历,那份自豪和骄傲感溢于言表。

纵使悲壮惨烈,纵使千难万险,那个年代,那个战场,依然是抗美援朝老兵人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因为,那里有他们的青春,有他们的信念,有他们的荣光。“能从九死一生的战斗中活下来,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与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很幸福。”采访结束时,邓存弟说,他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大家都过上了国泰民安的好日子。

【延伸】

老人是青岛早报的忠实读者

“看到青岛早报上刊登了抗美援朝老兵的系列报道,我十分激动,把能找到的老物件都找出来了,也拨打了咱们的热线电话。”邓存弟老人是青岛早报的忠实读者,从青岛早报刚创刊时,便开始订报。“我们在老四方区居住时,家里就订着早报,后来搬到市南区住,把订报地址也一并迁过来了。”邓存弟的女儿告诉记者,老人有每天早上读报的习惯,工作时老人便将看报当做一种习惯,在退休以后,看报更是成为老人的主要爱好。“喜欢看早报的各种新闻,信息量大。家庭档案栏目我也很喜欢看,前几年还为咱们编辑部提供过资料稿件。”邓存弟笑道。(撰稿摄影/视频拍摄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博文)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