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青岛有礼”-大咖说④|姜韶青:开设专业课,为手造产业定向输送人才

【开栏语】

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上,蕴含着丰富的手造产业,种类丰富、品质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传统手工艺宝库。山东的岱青海蓝间沉淀着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着故事,胶东手造更是山东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岛贝雕、烟台银壶、潍坊风筝、威海大花饽饽、日照黑陶……一方水土养一方风物,胶东地区拥有33家“山东手造·优选100”首批“山东手造”优质单位,一针一线、一钉一铆都写满了胶东文化的传承,为手造产业注入独特的灵魂……“胶东手造”从岁月沉淀走来,串联起文化传承的针脚,也蕴含着产业发展的新活力。

关于“山东手造”,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本期我们采访到的是烟台海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吉纹斋银雕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姜韶青,听她讲述对于山东手造以及手造文化产业的见解。

姜韶青

山东省老字号“吉纹斋”第五代传承人,海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吉纹斋银雕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海阳市吉纹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师。

中国的银器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使用银制品。银器既可作艺术装饰、收藏保值,又兼具纯银的养生保健功效,集实用、审美、养生为一体,颇受人们的欢迎。

所谓“煮水以银壶为贵,泡茶以银壶为尊”,山东省老字号吉纹斋主营的便是食品级银壶。作为山东省老字号“吉纹斋”第五代传承人,姜韶青家中一直致力于手造产品的创作,她自小耳濡目染,对银壶等手造产品有所偏爱。在外求学,她一直在钻研美术设计,手下的银壶作品线条流畅、纹饰精美、古典雅致、熠熠生辉,其中对女性细腻、温柔与坚定的描绘也在作品中得以体现。在她看来,每位手艺人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所以创造出来的美也有所不同。手造产品既可以装饰大众生活,也可以促进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提升大众的审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谈及银器产业的发展,姜韶青提到,拥有一定历史基础的银器发展前景好,商业化的运作也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虽然银器产业的体量大,但是其组成部分相对比较零散,经营者多以个人或家庭作坊为主,缺乏专业的美学、工艺培训以及系统的质量管控体系,这些限制了手造产品的品质和艺术价值,也局限了手造产业的发展。

胶东地区的手造技艺丰富且多样,传承者不曾断绝,但是人才还远远不够。对于手造的产业化发展,姜韶青认为可以从培养人才入手,增加相关专业的培训课程,提升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和审美水平,从而提升产业的价值空间;在各大院校中开设手造专业,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到手造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文化浸润中,长期稳定地向社会输出具有一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手造从业人员,这样既能传承各类古老工艺,又能助推手造产业化科学有效地发展。(智慧青岛记者  王梦园)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