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历史之笔,书人生问卷|杜威学子赴京研学纪实(二)

高校研学旅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的挖掘和分享。

在高校研学旅行中,同学们可以亲身参观实验室、科研中心、图书馆等场所,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学术思潮,与高校的教师、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互动,深入了解高校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特色,有助于同学们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激发学习动力,促进知识交流传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月4日至5日,杜威学子来到了本次研学的重点环节——探访国内顶尖高校。一天半的时间里,同学们辗转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学府,通过聆听、察看、体验,感受大学浓厚的氛围,乘着梦想的翅膀,种下未来的种子,期待高考的那个盛夏花团锦簇。

博学笃志,格物明德。5月4日午饭后,同学们离开故宫,径直来到距离“科学”最近的地方——中国科学院大学,感受科技的魅力与实力。在这里,同学们先后参观了“两弹一星”纪念馆、学科奠基人纪念馆、爆炸场、校史馆和李佩陈列室,学习“两弹一星”的发展历史,赞叹先辈们的伟大科研精神与爱国精神。随后,全体师生来到报告厅聆听国科大资环学院刘文彬教授“秉持科技报国理想,走进神圣科学殿堂”专题讲座。

讲座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入手,引用大量数据材料,为同学们详尽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历史过程、发展概况与教育培养体系、招生政策,详细解读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培养优势与特色。聆听完讲座,同学们对未来进入这所学府深造思路更加明晰,兴趣更加浓厚,动力更加强劲。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水木清华,行胜于言,无问西东。5日早晨,满载杜威学子的大巴车队抵达清华大学,由正门鱼贯而入。对这所全球著名学府早已充满憧憬的部分杜威学子已不是第一次来该校参观,但此行因为有了老师的指导,他们还是流露出特别期待的神色。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从大巴车前掠过,一秒钟前还鸦雀无声的车厢瞬间沸腾起来,而后掠过的办公楼、图书馆、操场,甚至任何一个骑自行车的身影,同学们都能从中读出一些见解。

“没有一个看手机的”“感觉他们很珍惜时间,都急匆匆的样子”“原来清华有如此多的自行车,那么朴实无华”“清华的老师真朴素啊”“清华的操场咋那么多啊?”“纪念碑和雕塑都好特别”……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研学已经枝伸叶蔓。在清华大学,同学们除了参观校园,还参观了清华艺术博物馆,欣赏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旧藏,感受来自历史和艺术的熏陶,一路走、一路聊、一路看、一路听,指点中,同学们感受着浓厚的学术氛围,传承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离开清华大学,同学们来到师范大学中的最高学府——北京师范大学。行走在如画的校园中,了解师大精神,探寻师大文化。随后,同学们来到报告厅,收获了惊喜的小礼物,聆听北师大教授的专题讲座,感受到北师大百年荣耀。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紧随其后,同学们来到全国最好的航空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观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领略北航先进的科研水平、为中国航空事业做出的贡献,了解航空航天发展的科技历程以及我国在探索宇宙空间取得的显著成果。

实事求是。当天下午,同学们来到了人文社科领域的顶尖院校——中国人民大学,感受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现场聆听“法律和我们的生活”和“人大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两场专题讲座,对于人民大学以及这两个专业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在一天半的时间里,杜威学子与5所知名高校亲密接触,当那些曾经期待的事物一一出现在眼前、身边,更加强化了同学们的学习品格、学习意志、前行动力,在高等学府里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行程短暂、行囊满满。(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杨海涛)

责任编辑:杨海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