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地发现猴痘病例,猴痘是什么?感染几率大吗?专家解读

6月29日,辽宁省沈阳市报告1例疑似猴痘病毒感染病例,该病例经辽宁省、沈阳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及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实验室检测结果为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经临床专家组会诊,7月3日,诊断为猴痘病毒感染确诊病例。

此前,北京、广州等地接连监测发现猴痘病毒感染病例。什么是猴痘病毒,如何传播?重点人群怎样做好监测报备?出现哪些症状须及时就医?针对社会热点关切,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日前组织专家接受记者采访,专门作出回应。

普通人群感染猴痘几率不高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动物源性疾病。既往主要在西非和中非地区呈地方性流行趋势。”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施国庆介绍,目前全球每周报告约90例猴痘病例,猴痘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今年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近期,随着部分亚洲国家出现猴痘病例增多趋势,我国个别城市也出现了少数病例。

2022年5月以来,全球多地暴发猴痘疫情,我国疾控机构高度重视,从加强入境人员卫生检疫、感染高风险人群监测、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等方面,持续开展风险评估和及时报告。

专家指出,猴痘病毒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人体。作为普通民众,接触的机会很少,不必过于担心,更不要恐慌,保持良好心态。

施国庆表示,当前我国猴痘疫情发现较为及时,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宣教与健康监测,及时发现与处置潜在的隐匿传播疫情,特别是要加强有境外可疑接触史,以及与其有密切接触的高风险人群健康监测。

重点人群做好监测与报备

根据《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出入境人员和涉疫地区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在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尽量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发生接触。

同时,疫区归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

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吕繁介绍,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的人群要加强自我健康监测,即使尚未出现症状,也鼓励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必要时做相关检测。同时,减少和周围人群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伴侣。

出现这些症状须及时就医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介绍,感染猴痘病毒后,发病早期临床症状和流感症状相近,包括发烧、畏寒、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部分感染者会感到没精神、嗜睡。

“一般在出现以上症状三天左右会出现皮疹和淋巴结肿大,包括颈部、腋窝、腹股沟、头面部等部位,还可能累及四肢、生殖器、口腔黏膜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极少数重症病例出现脑炎。”李侗曾介绍,如果发现自己有过猴痘接触史,或出现了以上相应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接触史和暴露史。

李侗曾说,从临床情况看,大多数猴痘病例为轻型、普通型,是可以自愈的。目前治疗主要是做好防护隔离和对症治疗,如发烧时,使用退热药物,多补充液体;痘疱疹破裂后,用碘伏、酒精等擦拭消毒,预防继发感染。

如何避免感染猴痘病毒?

据了解,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以往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最近一年来,人与人之间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的比例不断上升,也可通过长时间近距离的飞沫传播。李侗曾介绍:

◎患者的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其他的一些体液有传染性,接触了我们破损的皮肤或者黏膜区域,可能被传染;

◎当近距离、长时间接触感染者时,也可能会通过呼吸道感染;

◎被患者的疱疹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在短时间内也可能有传染性。

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吕繁表示,预防感染猴痘病毒,要注意以下几点:

◎如果发现对方有头痛、发烧、出现皮疹疱疹等情形,要尽可能避免密切接触,减少自己感染的风险;

◎有暴露史的人可能和病例有过接触,要加强自我的健康监测;

◎一旦发现自己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疱疹等症状和体征时,要及时就医,及时检测。

青岛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综合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等

责任编辑:荣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