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一周”刚走,“超长伏天”又来,山东热力值拉满……养生别陷入这些误区

世界气象组织当地时间10日发布报告称,根据初步数据,世界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7月11日,今年的三伏天正式开启,真正的“烤”验就要来了……

今年三伏有多长?会更热吗?哪里将开启“伏”汤蹈火模式?容易陷入哪些养生误区?一起来看↓

2023“加长版”三伏日历来了

连续第9年长达40天

三伏天有30天“普通版”和40天“加长版”。今年是“加长版”三伏天,7月11日入伏,8月19日出伏,这是自2015年以来连续第9年三伏长达40天。

伏的日期是我国古人按照干支纪日法推算的,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庚戌日)便是6月21日;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1日;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1日,于是7月11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

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1日至7月20日;末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今年立秋是8月8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庚子日)是8月10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从8月10日至8月19日。

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根据庚日来得早晚不同,留给中伏的时间一定是10天或20天,因此整个三伏的时长一定是30天或40天。今年的中伏从7月21日至8月9日,为期20天,今年的三伏也就是“加长版”的40天。

头伏期间山东热力值拉满

易发生中暑

中国天气网推出全国头伏中暑指数地图,气象分析师王伟跃表示,今年头伏期间,华北平原等地高温将先消减再发展,而南方部分地区将维持大范围高温闷热的天气格局,桑拿天超长待机。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新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海南等地的部分地区热力值拉满,在部分时段极易出现中暑天气。

“头伏期间,华北平原高温将经历先消减再发展的过程。”王伟跃表示,11日至12日,华北平原高温逐渐被雨水浇灭,14日起这一带高温再发展,且从干热转为闷热。其中,北京南部、天津、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和北部、河南、陕西关中地区最高气温普遍超过32℃,加上湿度较大,不时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现身,较易发生中暑。

尤其在天津西部、河北中部和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局地最高气温可能超过37℃,白天体感闷热,午后又十分暴晒。同样是炎热,新疆中北部和南疆盆地、吐鲁番盆地一带头伏期间主打干热暴晒,局地最高气温或达40℃,上述地区极易发生中暑。

拒绝盲目养生

小心陷入这5大误区

误区1

三伏贴包治百病

三伏贴是中医“冬病夏治”中很重要的外治疗法之一,主要适用于治疗肺部、骨关节等方面疾病,以及适用于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虚寒型体质等人群。孕妇、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湿热体质和皮肤严重过敏的人群都不适合用三伏贴治疗。另外,贴三伏贴需到正规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和病症进行用药。

误区2

绿豆汤喝越多越解暑

绿豆是寒性食物,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酷热天气下,冰凉的绿豆汤成为不少人喜爱的消暑佳品。但大量饮用绿豆汤容易伤脾胃,尤其是阳虚体质、湿气较重、四肢冰凉、易腹胀腹泻人群都不宜多喝。

误区3

防暑不怕凉

三伏天里,很多人都只关注如何防暑,喝冷饮、吃冰镇西瓜、洗冷水澡......炎炎夏日里这些消暑方式好惬意,但过度贪凉容易损害机体功能。例如,外出大汗归来,毛孔正处于张开散热的状态,在空调冷气或凉水的冲击下,毛孔会迅速闭合,导致体内热量无法散发,甚至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突然收缩,导致供血不足。而大量饮用冷饮,也会加重肠胃负担,引发身体不适。

误区4

伏天就要“以热制热”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有些人喜欢“以热制热”,通过促进身体排汗来达到消暑目的。体质虚弱畏寒、腰背和手脚易发凉、免疫力较低的这类人群,适合在三伏天用热水泡脚、喝姜枣茶、喝羊汤、晒后背、贴三伏贴等“热养法”让身体热起来。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以热制热”,内热体质人群如果采用“热养法”可能会导致上火,易出汗人群则可能因出汗过多引起心慌等不适症状。

误区5

最热时锻炼可提高耐热力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很多热爱健身人群即使烈日炎炎也依然坚持锻炼,以提高身体耐热力,但大汗淋漓会损耗体力和津液,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更要避免在户外过度运动,以防出汗过多导致血液粘稠而引发的心梗、脑梗等疾病。即使年轻人也需避开最热时段户外锻炼,以免中暑。

过伏天

牢记这“3防4补”

三防:防中暑、防脱水、防寒凉

·防中暑

天气炎热,尤其是要防中暑、防热射病。特别是中午、下午最热的时段,要尽量减少外出。如果高温外出或工作,一定要做好防暑、防晒,比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做好防暑降温准备。三伏天气,小孩、老人更要注意,注意通风、不要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如发现老人和小孩出现中暑迹象,最好及时降温或送医院观察治疗。

·防脱水

高温、酷暑出汗多,一定要及时补水,防止脱水。特别是不能靠“渴不渴”来判断是否需要喝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2019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表示,“当我们口渴时,身体内的水分丢失已有1%~2%,从水合状态来说这个时候人体已缺水。实际上,口渴不是一个非常灵敏的指标,当达到2%~4%时,机体在感到口渴的同时,已处于脱水状态,尿少、颜色呈现深黄色,这时工作和认知能力会有所降低。此外,如果感觉极度口渴、皮肤干燥、口舌干裂、声音嘶哑及全身软弱等现象时,就可能已是中度脱水状态。”

·防寒凉

很多人以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正好相反,伏天最要提防的反而应该是“寒”。“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人体容易被寒邪侵袭。”河南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王建萍主任2019年在中国妇女报刊文表示,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人们在夏季喜食冷饮、爱吹空调等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很多病都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

四补:补钾、补蛋白、补精气、补维生素

·补钾

夏季人人都会出汗,殊不知人体汗液的排出也会伴随着钾元素的流失。钾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钾可以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运动,一旦缺钾,就会造成人体神经肌肉系统软弱,使人手脚无力,走路困难,严重者还会导致呼吸困难、心律失常。三伏天给身体补足水分还不够,还得适当补点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黄连珍2014年7月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持续高温时,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缺钾,倦怠无力,精力和体力下降,耐热能力降低,因此,膳食中适量补钾很重要。茶叶中富含钾,喝茶不仅能解渴,还能帮助消除疲劳。

·补蛋白

到了三伏天,天热很多人食欲差、吃不下饭,往往选择吃一些凉拌菜、水果、凉粉凉皮等,而这些食物没法提供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是机体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如果摄入不足会影响组织修复、免疫力下降等。因此,三伏天期间,要适当吃一些鱼、瘦肉、豆腐、鸡蛋、奶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为身体补充蛋白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补精气

“午觉不睡,下午崩溃”。三伏天气温高,昼长夜短,睡眠容易不好,而且人体消耗大,精力不济。中午打个盹,补个15-30分钟的午觉,能很好地恢复消耗的“精气神”,让下午有个好精力。

·补维生素

三伏天出汗多和食欲不振也容易导致维生素的缺乏和流失。所以,天热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如多吃蔬菜、水果等,还可以适量吃些动物肝脏,如鸡肝和猪肝等。

青岛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综合自人民日报、中国天气网、健康时报等

责任编辑:荣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