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支教老师用爱打造秋海津乐团,山里娃奏响“山与海的夏天”

山里娃奏响“山与海的夏天”

青岛支教老师用爱打造秋海津乐团,为他们插上音乐的翅膀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0日讯 8月10日晚,一场特别的音乐会在青岛音乐厅奏响。由青岛市天泰公益基金会邀请,来自云南大理宾川县力角镇立角完全小学的秋海津乐团与青岛爱乐乐团、青岛马林巴交响乐团一起,奉献了一场《山与海的夏天交响音乐会》。

秋海津乐团的演奏不算专业,甚至有一些青涩,但流畅、清澈的乐曲就像真诚、单纯的山里娃,洋溢着快乐的气息。“因为学了音乐,我才有机会走出大山,甚至看见大海。”演奏次中音号的环玮岚说。“我想成为音乐家,去到更多的地方!”演奏钢片琴的余心彤说。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第一次走出云南,第一次看到大海。学生们说,从他们第一次触摸乐器起,就梦想着到青岛看看。这是老师对他们的承诺,也是一个醉心教育的青岛年轻教师用爱谱写的华章。

青岛支教老师在山里种下艺术梦想

在辉煌的音乐厅表演,当灯光亮起时,孩子们都紧张地攥紧手里的乐器。他们的眼睛向台下搜寻,直到看到老师杨敬典鼓励的微笑,才稍稍安心。杨敬典是秋海津艺术团的创始人,这个1989年出生的青岛人毕业后从事音乐工作,并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2020年,杨敬典报名参加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成为一名支教老师。那是他深藏心中多年的愿望:“当时我已经31岁,再不实现这个愿望,可能就晚了。”

当杨敬典踏进力角完小的校门,他震惊了。这里的环境,与他想象中“破旧落后”的乡村学校完全不一样:崭新的塑胶跑道,新建的教学楼,专门的音乐教室配置了钢琴、架子鼓、吉他等乐器。但校长告诉他,这些没人会用,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而且,不只是力角完小,镇上9所中、小学加在一起只有3名音乐老师。对学生来说,音乐课就是唱歌而已。2020年9月,杨敬典成了全校600多个孩子唯一的音乐老师。他带领学生进行音乐赏析,教授他们乐理知识。课后,杨敬典在音乐教室弹钢琴,学生好奇地围拢过来。当城市里的孩子在为“学钢琴还是学小提琴”而困扰时,乡村地区的孩子甚至都没有见过小提琴长什么样,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可以发出美妙声音的乐器。杨敬典决定,在教学之余组建一支乐团,让孩子们聆听最美好的音乐之声,开拓眼界。

“以前我放学之后就跟姐姐去地里干活,自从我参加了乐团,爸爸就叫我专心练习,不用下地了。”环玮岚说,虽然不知道乐团是什么,但父母对包括音乐在内的知识都充满敬意,全力支持他们的排练。学生们也格外珍惜这次机会,假期里他们甚至会步行5公里的山路到学校参加排练。学器乐的过程很枯燥,孩子们不通乐理,看不懂五线谱,更不懂如何操作乐器。杨敬典从基础教起,手把手演示乐器。孩子们说,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的原因除了对音乐的热爱,还有老师的承诺。老师告诉他们,音乐会为他们插上翅膀,只要好好练习,有机会就带他们去老师的家乡——青岛看一看。

山里的娃娃靠音乐触摸大海

当两年的支教生活结束时,乐团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杨敬典问孩子们:“你们想要解散吗?”许多孩子哭着表示,想继续学下去。于是,杨敬典和孩子们约定,每个周末,他给大家上两次线上课程,指导学生排练。“这需要家长的配合,有的人家里没有网络,有的人没有上网设备,还好最终大部分孩子都坚持了下来。”杨敬典说。

钢琴手周爱香的父亲周富明此次作为志愿者跟随乐团到青岛演出。他表示,山里娃教育资源匮乏,遇上好老师,孩子们都不舍得轻易放弃。因为音乐,周爱香成了学校里第一个走出云南的学生,这也坚定了大家继续学艺术的信念。周爱香的家离学校很远,平时只能住校,杨敬典去家访时,见周爱香正在烟熏火燎的厨房里帮父母做饭。这个懂事的孩子学钢琴很快,表现出非凡的天赋。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后,杨敬典帮助周爱香报名参加勃拉姆斯国际音乐节钢琴比赛,并和朋友筹集了他们一行人去北京参赛的路费。这个一年前还不知乐理,只是在电视上见过钢琴演奏的孩子,一路过关斩将,顺利通过了线上初赛和晋级赛,登上了2021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决赛舞台,并拿到了非专业少儿组金奖。“没想到一个山里孩子可以拿到这样的奖!”女儿拿奖后,周富明激动地从地里赶回来,摆了一桌杀猪宴,感谢恩师。

如今,杨敬典种下的种子已经长成了可以为他人遮阴的小树苗。他离开力角完小后,乐团的孩子们成了自己学弟学妹的老师。比如李作炜,已经教会了十几个人吹奏长笛。 

公益基金助力孩子“去有海的地方”

因为种种原因,让孩子们出去看看的规划直到2022年才实现。2022年,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秋海津乐团在大理下关进行了第一次演出,紧接着在昆明进行第二次演出。有了这些探索,杨敬典开始筹划青岛演出计划。20人的乐团往返交通、食宿的费用都不是小数目,而且,演出场地如何解决?杨敬典有时会愁得睡不着觉。终于,在青岛市天泰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大山里的孩子带着大山里的音乐来到青岛,触碰海水与一片崭新的天空。

8月9日晚,乐团一行抵达青岛。10日一大早,他们已经开始在音乐厅认真彩排。先把曲子练好,再去看海,这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致认同的安排。《去有海的地方》是孩子们最爱的曲子,“马上就能看到大海了,太兴奋了,吹得节奏都变快了。”李作炜开心地说。

乐团主唱曾少淇曾是乐团的长笛手。2021年,村里孩子放鞭炮时不慎伤及她的耳膜,经过治疗回到乐团后,她发现练习长笛时会出现耳鸣,无奈只能暂时退出乐团。但在乐团的短暂时光,让曾少淇深深喜欢上了音乐。“我觉得,音乐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不能吹长笛了,曾少淇就把目标放在对耳膜影响更小的唱歌上。经过不断练习,她又重新回到乐团,担任主唱。“无论多远啊,相信自己,一定会走到,属于我的那个终点……”10日的舞台上,曾少淇的歌声,带着少年人特有的坚毅。

青岛爱乐乐团小提琴首席赵倩雯一直陪伴学生排练,直至登台演出。“他们的乐器是最基础的入门级别,演奏也不能和青岛同龄的学艺术的孩子相比,但对他们来说,已经做到了完美呈现。”排练过程中,赵倩雯教他们如何排列席位,如何把音响发挥到极致,这些演出经验将是山里娃在音乐之路上的一块又一块基石。(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实习生 张雨诺 摄影 韩星)

责任编辑:王臻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