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一则关于在网络平台购买机票“同票不同价”的新闻格外引人注意。使用不同手机同时购买同趟航班的机票,价格存在明显差异,尽管涉事平台回应称,票价差异是因随机优惠力度不同导致,不存在“杀熟”行为,但并未平息广大消费者的质疑。
用不同手机或账户查询、购买同样的商品或服务时会有不同的价格,类似现象并不鲜见。早在2018年,大数据“杀熟”就被列入年度热词,进入了公众视线。此后,有关部门出台法规禁止大数据“杀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平台企业依旧我行我素。
此次机票“同票不同价”事件曝光后,有机构进行了专项调查,在2300多名受访者中,近2000人表示有过被“杀熟”的经历,占比超过85%。在社交媒体上,大数据“杀熟”的话题也引来热议。梳理网络留言可以发现,网络购物、在线旅游、外卖消费和网约车是网友反映大数据“杀熟”的高发领域。对于商家的此类行为,很多网友表达了不满与无奈。一位网友甚至表示,在网络消费时代,“杀熟”是常态,没人能躲过大数据的“精准一刀”。
持续扩大消费市场规模、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场景,是扎实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这离不开一个健康规范的市场。古语有云,为商诚信不欺。健康规范的市场以诚信为要,价格统一透明是应有之义。平台企业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利用大数据为用户“画像”,通过精准识别和个性化推荐,对部分用户抬高价格,这种做法侵犯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公平,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扩大内需、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的要求背道而驰,必须有效遏制。
管理部门作为监管方,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出重拳、下狠手,有效震慑不法行为;平台企业作为经营主体,要强化法治意识,建立公正透明的定价机制;消费者在消费前要多比价,破除信息茧房,若不慎掉入大数据“杀熟”的陷阱,要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利益。只要多方共同努力,共筑市场“金钟罩”,一定能够挡住大数据的“精准一刀”,切实保障消费者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