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微观|让压岁钱压住攀比之“祟”

春节临近,年味儿渐足,“压岁钱畸形攀比”的话题登上了热搜。安徽阜阳一位市民在网上留言称,近年来当地压岁钱攀比成风,“金额由之前的10元、20元,涨到最低200元,甚至500元、600元,给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压岁钱可能还没发挥给孩子‘压岁’的作用,就先把老人‘压’垮了。”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深有同感。

“压岁”原为“压祟”,是我国过年的一项传统民俗,起源于汉代,承载的是长辈对孩子的祈愿和祝福。压岁钱最初并不是真实货币,而是类似于货币的象征性物品。随着时间推移,压岁钱的实用性得到强化,最终变成实际的流通货币。近年来,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压岁钱的标准也水涨船高,且有攀比之风。如果任由压岁钱无节制“提标”,就背离了祝福的初衷。

当压岁钱变成炫耀的工具,让亲人之间打起“小算盘”,背上“人情债”,这种民俗不仅不能传递心意和祝福,反而成了一种负担。老人们为了哄孩子高兴,无奈掏空钱包;亲戚之间给孩子们互发红包,表面上热热闹闹,私下里相互比较;孩子们也可能受到影响,给长辈拜年只是为了收压岁钱,而忽略了敬老的表达。一旦被这种不良风气裹挟,红包可能越来越厚,情感却越来越薄。

其实,压岁钱文化也可以很健康、很温馨。一幅引发热议的“全国压岁钱地图”显示,在全国各地压岁钱金额普遍超过200元的情况下,作为发达省份的广东却独树一帜,以平均50元的金额“垫底”,这与广东人只讲“意头”、不比金钱的观念分不开。五元十元、一元两元,多少随意,心到即可,这种压岁钱民俗值得发扬。当然,不少压岁钱负担较重的地区,近年来也在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积极倡导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纠正压岁钱攀比铺张之风,推进移风易俗。

让压岁钱压住攀比之“祟”、回归本义,须成风化人、久久为功,一方面要大力倡导、持续推动,另一方面,每个家庭都应更理性地看待压岁钱,坚决抵制攀比铺张,共同营造文明祥和的新年新风。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