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造,撑起城市新未来

新春伊始,青岛制造捷报频传:海信系电视2023年全球出货量蝉联全球第二,同比增长6.4%,在全球TOP5品牌中连续两年增长最快;去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能量达到8MeV(兆电子伏特)高能离子注入机的思锐智能,开足马力推进规模生产和组装;全省首个钙钛矿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在青岛揭牌……一个个案例串联起来,就是当下青岛制造业生机勃勃的新图景——优势产业一步步逼近“全球顶端”,新兴产业一点点从“量变”走向“质变”。

2024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奋力争先”放在2024年重点做好的十方面工作首位;龙年首个工作周,青岛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下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厘清制造业提质升级的方向。显然,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加快重塑制造业,并以此为支撑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当前青岛重点发力突破的方向。

制造业是青岛的根基。从“上青天”时代到“五朵金花”时代,青岛一次次上演了制造业大发展引领城市经济大跃升的故事。近年来,面对新一轮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青岛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但从制造业引领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青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以制造业的新一轮大发展,推动城市经济体量再上新台阶,这是青岛在新型工业化时代给制造业留下的核心任务。

最大空间仍然在制造业

让制造业再次引领青岛发展,这一判断绝非凭空臆想。

就拿当下最热的人工智能而言,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概念便已出现。2017年,以Transformer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模型就已提出。但直到近两年,ChatGPT和Sora等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大模型产品才爆发。究其原因,是训练大模型所需的算力基础设施在近两年取得了突破式的发展。通俗地说,就是AI芯片及搭载AI芯片的超级计算机突破了技术瓶颈。

现在,人们惊叹于Sora的神奇表现,但在这背后则是全球半导体制造的狂飙。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提供的数据,预计在2022年至2026年期间总共将有109座新晶圆厂投产,届时预计半导体行业将达到1万亿美元的规模。与AI革命相伴随的是一个“硅基帝国”的崛起。

这也再次佐证了投资界长久以来的观点:每一轮科技变革,往往都从硬件开始。再完美的代码、再优秀的创意,如果没有硬件来支撑实现,都只能是空谈。当前,全球各国围绕先进制造业的争夺均是以此为逻辑展开的。

青岛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坚定以制造业引领城市发展的思路顺理成章,更是不二选择。虽然青岛制造业发展仍在爬坡过坎,但正在画出一条上升的曲线。刚刚过去的2023年,青岛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一季度的4.8%,到二季度的5.4%,再到三季度的5.7%,最后全年站稳5.8%,一路上扬。晶圆制造、京东方、物元半导体、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奇瑞汽车生产基地……一大批新项目持续拓展青岛制造业版图。

可以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制造业仍然是青岛经济最大的发展空间所在。

塑强原动力

2018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M·罗默著名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维持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推动力是不断出现的新技术。

这一基于发达国家为背景提出的经济理论,如今被越来越多中国制造业企业感同身受。近两年,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给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仅仅依靠人口红利、规模效应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似乎失效了,曾被很多企业视为更高发展要求的创新已经变成企业生存的基本法则。

市场主体的感受正是全球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好反映。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新型工业化是知识经济形态下的工业化。创新是新型工业化时代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特征和根本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催化下,全球知识体系、创新生态发生重大变革,为制造业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提供了强力支撑。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技术创新在21世纪前20年间年增长率达到13%,2020年专利占前20年专利总和的12%。

青岛要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首先就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从制造业企业类型来看,拥有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赛轮、特来电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总部,是青岛相较很多城市的鲜明特色所在。在家电、橡胶轮胎、新能源充电等领域,这些企业在产业创新上的引领作用有目共睹,是青岛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优势所在。

当前,产业创新越来越呈现出生态圈化的趋势。产业创新的核心企业,与从前相比,可以显著地放大其关联力量、吸引力量、影响力量,将很多的外部企业、机构、人群聚集起来,把大量的生产要素、金融资源、社会关注度凝聚起来,一起参与到产业创新当中。换言之,青岛所拥有的这些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在创新上将能释放比过去更大的影响力。

事实上,青岛也正沿着这一思路,稳步前行。目前,青岛已经创建了智能家电和虚拟现实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拥有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6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1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85%,初步建立起创新突围的基础优势。

目前,青岛已经明确将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摆在产业创新发展的首要位置。通过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做强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两大支撑,推出更多“三首”创新产品,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和标志性成果,以产业和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为引领,进一步优化建群强链生态,更好释放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合力。

效率不可忽视

设计一台与众不同的洗衣机、4个月交货、首批只订500台,这样的要求放在过去传统制造业中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海尔不仅完成了,且只用了30天。产品在泰国上市后,售价超过当地均价的三倍。

将研发、供应链、生产制造、物流、销售等各环节高效率地组织起来,是制造业最本质的特点。在技术创新的引领之下,谁能以更高的效率组织生产并完成交付,谁才是最后的“赢家”。这也正是产业创新区别于实验室创新的根本之处。当前,制造业竞争日益胶着,效率在制造业竞争中分量越来越重。

即便是微小的提升,都能带来可观的效益。全球工业巨头通用曾在2015年前后做出过测算,未来15年,商业航空领域节约1%的燃料就意味着节约300亿美元的成本;全球所有天然气火力发电厂的效率提高1%,就意味着节约价值660亿美元的燃料……

如果说技术创新还有灵光乍现、神来之笔的可能,那么效率提升则必须依靠实打实的长久积累。尤其是在生产制造环节,效率的提升是以长久以来的工业知识积累为基础的。在很多制造业领域,中国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正是体现在精度、良率等生产工艺的关键指标上。

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智化浪潮,让制造业效率的快速提升成为可能。谁能率先将工业互联网这一工具用活、用好,谁就能在竞争中夺得先机。历经多年布局,青岛培育出卡奥斯和柠檬豆两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及40多个垂直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先行先试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工业软件为特色获评中国软件名城。

青岛要以深厚的工业互联网积累,推动产业效率不断提升。奇瑞青岛生产基地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在这个代表奇瑞集团最先进制造水平的超级工厂,每1.5分钟就有一台全新整车下线,在全球最强AI品控系统的支撑下,可实现智能联动和高密度柔性总拼,快速切换生产不同车型。

值得注意的是,这座工厂的建成,不仅依靠奇瑞多年的造车经验,还依靠了卡奥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双方联合搭建的汽车行业首个大规模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为青岛工厂提供了关键支撑。

仅2023年,青岛就培育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80余个,海尔青岛洗衣机互联工厂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19个,居计划单列市首位。根据规划,青岛目标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基本全覆盖。

让大企业积累的宝贵工业经验能够更容易、更便捷地被中小企业使用,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价值。2023年,青岛入围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意味着青岛踏上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起点。

以入围试点为契机,青岛将加快推广适配中小企业需求的解决方案。根据计划,瞄准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家用电器及配件制造、通用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四个细分行业,青岛将推动600家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每个细分行业规上工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二级及以上比例达到90%以上,规下工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二级及以上的比例实现明显提升。

产业效率提升是无止境的奔跑。依托工业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推进,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将不断涌现,价值链将由此向服务业领域延伸,开辟制造业价值新空间。截至去年底,青岛累计培育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26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下一步,青岛将加快推广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动制造业企业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转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