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6月25日讯 近日,艺术家马轲个展“前奏与沉思”于TAG·西海美术馆开幕,展览是对马轲过往三十年创作历程的回溯,也是他迄今为止最大型的中期回顾。作为西海美术馆个案研究性展览的延续,此次展览是对马轲过往艺术实践的一次深入回溯与细读,以此重访折叠在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时代、思潮和文化等多重坐标,并试图以中国当代艺术中个体的流动去引发更多的沉思。
本次展览展出了马轲自1997年至今创作的130多件作品,包括绘画、纸本、手稿、档案、纪录片。展览分为九个单元,将叙事编织进西海美术馆的两层展览空间,以不同的视角去呈现艺术家的创作。展厅空间中错落出现的展墙,常使同一题材下的几件作品相互对望,这不仅是艺术家对传统文本的重写,例如盲人摸象,抑或是西游记,也是艺术家试图在重复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二楼的六号展厅被划分成了三个空间,将马轲不同创作阶段的切片向观众展开,观众仿佛进入一个又一个的蒙太奇时空中,这种非线性的展览叙事也回应了马轲创作中的“折叠时空”概念。而七号展厅隔海相望的窗户与“风景的变革”单元相互映照,共同缔造了一种巨大的诗性,以及“人远天涯近”的哲思。
开幕当天,艺术家马轲、策展人崔灿灿,以及哲学家、学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围绕马轲近30年的创作进行了展览同名主题对谈——前奏与沉思。
在对谈过程中,观众更接近了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与其创作间的关系,“西游系列”是马轲对中国传统小说《西游记》的“重写”,它回应了大历史中东西方之间漫长的交往,也成为马轲个人经历的写照,正如艺术家所说,“你进入的世界越大,你就越具体”。
汪民安教授在对谈现场分享了观展感受,此次展览是他首次系统地观看到马轲三十年创作历程的全貌。对于马轲创作中不同风格的参与程度以及坐标系,汪民安教授提到,“艺术家是很难置身于绘画传统之外的,每个流派都活在艺术家的身体当中。对于马轲的创作,除了鲜明存在的立体主义影子之外,还有超现实主义的色彩,而这种绘画的魅力在于绘画各要素间的冲突、动荡所组成的戏剧性,而马轲的绘画都有一种梦境的感觉,一种不真实,有的不真实并不通向梦境,而马轲的不真实通向梦境”。
此次对谈也探讨了“无限的绘画”,这既是展览的开篇,也是整场展览的精神隐喻,它超越时代、现实的差异,为观众呈现了隐含在马轲各个时期的共同工作,那条始终作为创作核心动力的的支点:如何达成绘画在未来的无限空间。
与过往的回顾性展览相比,展览主题中的“前奏”,试图给“回溯”这一行为,赋予另一层时间的含义,从对已有成果的沉思,引向艺术家的未来,期冀下一个时刻的来临。该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9月8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晓婷 通讯员 姜雪峰)
责任编辑:单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