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她从踩着没过脚踝的红泥的工厂一线,成长为日处理能力10万吨污水厂的厂长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7日讯 1998年,她,本该执笔绘图的姑娘,戴上安全帽与团岛污水处理厂职工们一起下工地、值守一线,专业不对口的困惑曾让她辗转难眠;2024年,她获评“青岛市三八红旗手”;27年光阴,她从踩泥绘图的姑娘成长为掌舵日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的团岛污水处理厂的女厂长。她,就是从业27年、历练污水处理厂多个岗位兰雪燕。

绽放:能吃苦的拓荒者

1998年盛夏,在青岛市团岛污水处理厂筹建工地上,23岁的兰雪燕怀揣建筑学毕业证书,踩着没过脚踝的红泥,开启了她与团岛污水处理厂的不解之缘。某日,厂里需要设计团岛污水处理厂的建筑外墙,兰雪燕自告奋勇领取设计任务,她的设计图因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被直接采纳。如今,当年那些德式风格的罗马柱石墙依然矗立在厂区外围,雨水冲刷的纹路里,刻着团岛污水处理厂初代建设者们勇往直前的倔强,也烙印下她职业生涯的起点。

从业27年,兰雪燕先后在团岛污水处理厂、青岛水务集团环境能源有限公司工程部和企管部、青岛大任水务有限公司、青岛崂湾水务有限公司工作,历经污水处理厂多个岗位历练。

2018年调任大任水务有限公司时,兰雪燕每日往返三小时通勤,四年多的时间,她把通勤路走成“思考长廊”,与班子成员合力将大任水务党支部建设成青岛水务集团优秀党支部。

2022年,兰雪燕调任青岛崂湾水务有限公司后,凌晨1点多突然接到通知,因降雨过大,需立即启动防汛应急预案。而崂湾水务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全地下污水处理厂,其防汛工作不仅需全方位防护,更要精准应对多种突发状况。接到命令后,兰雪燕立即动身前往40多公里外的厂区,因为瓢泼大雨路况复杂,事后,她开玩笑说,那晚是“漂”回厂区的,但这些都没让她打退堂鼓,满脑子就想着赶紧回厂,把防汛的事儿办好。

清流:重实干的行动派

因具备污水处理和工程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2023年兰雪燕重返团岛污水处理厂,彼时建厂少女的青涩已沉淀为掌舵者的从容。

团岛污水处理厂,是青岛水务集团环境能源有限公司所属的13座污水处理厂之一,位于青岛市老城区,服务区域人口较为密集,对污水处理标准要求高。

2023年,团岛污水处理厂启动提标改造项目,该项目是省市“两个清零,一个提标”重点工程之一,为了达到工程项目可靠性与经济性的最佳结合,需要提前开展生产性测试。测试正值数九寒冬,期间屡次陷入僵局,兰雪燕和技术团队经常在池子上一呆就是大半天,讨论地热火朝天、而手脚冰凉麻木成了常态。最终历时4个月,通过项目论证、科技攻关、设备调试、管理配套、人员培训、工艺调控方案制定等环节,让生产性测试取得了成功,为提标改造确定了技术方案。

在节能降耗、处理水量、水质达标率等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兰雪燕和她的团队凭借精细化管理、搭配智慧水务等科技赋能手段、无数个日夜扎根岗位不辞辛劳的付出。当提标改造后的清水池映出蓝天白云,那些曾在不同岗位辗转的昼夜,终化作国家绿色低碳标杆厂奖牌上流转的星芒。

清源:技术突围的破壁人

2024年,团岛污水处理厂获评国家首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兰雪燕认为,团岛污水处理厂的今天,是几代污水处理人接续努力的成果。在确保出水稳定的同时,从1999年建厂起团岛污水处理厂就启动了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在实现污泥稳定减量的同时获得高热值的沼气。2012年底启动沼气发电项目,利用中温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通过两台500kW发电机组产生绿电,年均沼气发电286万千瓦时,占全厂用电量比例最高可达22%左右,且这些绿电全部自用。后,与青啤集团的“跨界联姻”,更将变废为宝发挥到了极致,高浓度的啤酒热凝固物与污水处理厂混合污泥强化厌氧发酵,沼气产量直接提升近20%。

污泥是污水处理厂生物处理污水过程中的副产物,经过一代代污水处理人的努力,又脏又臭的污泥亦能点亮灯火,熠熠生辉。

27年光阴,兰雪燕从踩泥绘图的姑娘成长为掌舵1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的女厂长。她感慨,自己如今就像在跑接力赛,这里流淌的不仅是达标的清水,更是青岛“洗水人”的治水智慧。前辈们已在污水治理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为水质改善打下坚实基础。如今接力棒在手,唯有勤勤恳恳、全力以赴,才不辜负前辈的心血,才能在这污水变清的漫漫长路上,对所有关注与期待这份事业的人问心无愧。(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通讯员 王凌雪)

责任编辑:刘丽娜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