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服含绒量越高越好?不完全对!绒子含量代替含绒量更准确

今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大家也是早早地裹上了羽绒服。每年到了穿羽绒服的季节都会有个问题:钻毛。毛衣、针织衫上粘着一根根羽毛、绒毛,让人不禁纳闷,羽绒服里到底装的是啥?服饰电商从业人员奥肯在知乎给出了解读:它学名叫绒丝,不保暖,属于“凑数”的。买羽绒服除了关注充绒量和含绒量,还应该关注绒子含量,越高越好。

网传

挑羽绒服看充绒量、含绒量

网上关于羽绒服挑选的窍门不少,其中都会提到充绒量和含绒量这两个关键词。充绒量指的是羽绒服里面的填充物,包括羽和绒,含绒量则是指填充物里“绒”的比例,充绒量越高,含绒量越高,这件羽绒服自然保暖效果越好。打个比方,一款含绒量70%的羽绒服,充绒量为180克,那么两者相乘,绒含量的理想值为126克。而一款充绒量为53克的轻薄型羽绒服,标注的含绒量高达90%,绒质量最大也只有47.7克,两者一比较,自然是前者更为保暖。

绒毛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羽绒服标准是:短款羽绒服的标准充绒量应该在130克以上,才能在冬季达到保暖效果。我们常规穿着的羽绒服的充绒量常见的范围在200克到500克左右,户外款在700克左右。户外羽绒服的含绒量一般要求在70%以上,也就是说其中绒的含量是70%,这个程度就能保证羽绒服必要的蓬松度和保暖性了。

误区

绒子才是真正保暖的成分

说起“羽”和“绒”,大家都能很好理解:羽是毛片,长在鹅、鸭身上外表面,绒是贴近皮肤长的绒毛。绒暖和,羽不暖和,这个也很好理解。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绒也分很多种,其中也有不暖和的,那就是经常从羽绒服里钻出来的“小细毛”,奥肯说,这种小细毛叫绒丝,它是大朵绒毛上掉下来的单根绒,一点保暖效果都没有,因为羽绒是靠在密集的分枝间充满空气来发挥保暖效果的,所以一朵朵毛绒绒的朵绒是保暖效果最好的,其次是未成熟绒和类似绒,它们统称绒子。概括起来就是:羽绒服的填充物包括羽毛和绒毛,绒毛又包括了绒子和绒丝,其中绒丝和羽毛都不能保暖,只有绒子可以保暖。

绒子

绒丝

网传羽绒服挑选诀窍里的含绒量,指的是绒子和绒丝在羽绒服填充物中的含量百分比,从刚才的名词解释里可以看出,用含绒量看羽绒服暖不暖和并不可靠,因为它包括了绒丝,而绒丝是不保暖的。“羽绒服的‘含绒量’是一项过时的指标。” 奥肯直言不讳地指出,在国标《GB/T 17685-2016 羽绒羽毛》,以及《QB/T 1193-2012 羽绒羽毛被》,都已经使用更为准确的“绒子含量”这一说法。目前正在审议的新版《GB/T 14272 羽绒服装》也将2011版的“含绒量”改为“绒子含量”。

意义

绒子含量代替含绒量更准确

用含绒量作为标准,除了影响消费者的判断,还很容易让不良商家“钻空子”,在填充物中加入大量绒丝,表面上含绒量很高,但细小的绒丝保暖性能差,还很容易钻绒。奥肯指出,甚至还有不法分子利用漏洞,将废角料的羽绒、羽毛打碎成绒丝和羽丝,做成胶水绒。胶水绒可以提升羽绒服的蓬松度,但不保暖,胶水中还很可能存在对人体健康有害成份。在2017—2018年,胶水绒检出率高达30%。直到中羽协制订的《胶水羽绒评估方法》标准实施后,2019年胶水绒检出率才降至10%以下。

用“绒子含量”代替“含绒量”标注在商品吊牌里,对消费者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作为是否暖和的参考,也让用绒丝冒充绒子的行为“无处可匿”。(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高静文)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