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8日讯 在自贸试验区这一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区关港”三方合作是大势所趋。4月8日,新一年度的区关港联合研究中心工作会议举行,青岛自贸片区管委、黄岛海关、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等单位共谋“区关港”协同创新发展。会上发布区关港联合研究中心2025年度18项创新项目,推进更高水平的贸易、运输自由化便利化。
2020年6月,围绕解决贸易企业及港口遇到的各类问题,青岛自贸片区、黄岛海关、青岛港集团三方成立区关港联合研究中心,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2021年2月,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研究院加入区关港研合研究中心,开创区关港学联合创新新局面。五年来,该机制在实施自贸提升战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进海洋经济集成改革等方面不断深耕探索,取得积极成效。
据悉,该机制已累计实施68项联合创新项目,推动跨境易货贸易、“青威一港通”作业模式、前湾港区代码调整等一批创新事项落地见效,实践形成75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3项获省级及以上复制推广,创新溢出效应持续显现。去年一年,“区关港”平台扎实推进16项年度改革创新项目,实践形成1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7项获省级复制推广。
新确定的18项年度创新项目,聚焦进一步深化“区关港”联合创新,提升口岸通关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其中,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项目,将加快建设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打造一站式服务基地,争取“贸易+金融”试点,打造贸易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拓展“产地仓-港口仓-海外仓”服务模式。推进“关港通”平台建设方面,将构建智慧监管链条,持续挖掘拓展“关港通”平台业务场景,推进已落地场景的应用推广,切实提升海关执法能力、作业效率、风险管控水平,串联智慧海关各业务场景,形成严密的监管链条,加快推动移动证等口岸通关单证的全流程电子化。
据介绍,该机制成立以来,合作各方一起建机制、搭场景、创路径,协同创新不断走深走实。打造“区关港联合创新实验室”,聚焦优势特色领域,以青岛港为实验场景,开展“船铁直转”“先期机检”等多个改革创新项目,为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方纪委联合建立协同联动监督机制,则为深化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此次随着董家口港海关的加入,“区关港”高质量发展也将打开新空间。
制度创新是各方协同的核心任务。该机制推动三方合作持续提质扩面,创新领域覆盖口岸通关全链条、数字贸易生态和贸易新业态等各个方面,制度创新成果实现了国家层面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类别的全覆盖。在其赋能下,青岛自贸片区外贸进出口额先后跨越多个台阶,五年累计外贸进出口额突破8000亿元,年均增长22%,占全市比重由获批前16%提高至24%。青岛港作为重要的创新场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实现有序增长,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位居东北亚之首。
“创路径”“创成果”带来了更好的营商环境。比如这两年推出的企业自有罐式集装箱通关模式改革、“青威一港通”作业模式改革、进口燃料油“一站式检验”等一系列成果,吸引更多企业在这里落户。2024年,青岛自贸片区新增企业5219户,增幅高于全市约19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片区新增企业1310户,同比增长45.2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