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是青岛海洋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青岛金融监管局系统谋划推进金融服务青岛市海洋经济,引“金”入海,擘画海洋经济新画卷。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青岛银行业保险业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青岛海洋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聚焦青岛市海洋重点产业方向,深化蓝色金融合作机制,着力构建以产业为根本、金融为手段、共赢为结果的产融生态圈模式。
精准增效助企逐新提质
青岛古镇口海水源1号能源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冷热能源中心,项目采用先进、清洁的海水源热泵技术,从海水中“取”能,向居民、学校、医院等供能,在夜间用电低估时储能,在白天用电高峰时释放供能。
兴业银行青岛分行搭建“客户经理、风险经理、产品经理”三位一体服务团队绿色审批通道,制定金融服务方案,为项目批复授信4亿元,期限15年,主要用于海水源供能1号站置换股东借款及采购设备、支付工程款等项目建设支出,已实现投放19949万元。
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百发海水淡化厂一期工程于2013年建成,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日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满负荷生产供水量占青岛市区总供水量的10%至15%。随着工业及市政用水量节节攀升,区域内供需平衡打破。2019年,企业拟扩建10万立方米/日的海水淡化工程,形成20万立方米/日的淡水生产能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厂之一,实现海水资源利用,替代地表水、地下水等淡水资源消耗,避免淡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问题,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优化供水水源结构,解决水资源供需问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024年,浦发银行青岛分行落地青岛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绿色中期票据(蓝色债券)业务,规模3亿元,期限3年,最终票面利率2.88%,创山东省内同评级同期限中期票据最低发行利率。此次债券的成功发行,将进一步助力发展海水淡化事业,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青岛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4年末,青岛主要银行机构涉海贷款余额达859.85亿元,较2023年增长65.76%。2025年青岛金融监管局出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关于加强监测评价,提升实体经济金融服务质效的工作意见》,其中设置蓝色金融和重点海洋产业体系金融支持指标,把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蓝色金融发展纳入授信管理整体监测体系,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探索蓝色金融发展新路径,实现“蓝色经济”、金融服务和生态保护有效融合。
创新模式解企燃眉之急
“真没想到海域使用权也能抵押贷款,真是解了我们生产建设资金的燃眉之急。”全新的抵押贷款模式让青岛浩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点赞。
青岛浩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海洋生物的育种改良、增养殖、精深加工为一体的海洋保健食品制造企业,在海洋生物领域深耕十余年,是青岛市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并被确定为青岛市100家重点推进蓝色经济企业之一。近年来,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促进新成果的转换,致流动资金较为紧张,且公司除海域外再无其他固定资产类抵押物。浦发银行了解企业情况后,多部门联合为企业量身打造融资方案,考虑企业的科技属性,依托浦发银行科技金融领域的特色信贷产品,形成了以海域使用权抵押结合科技信用贷政策的授信方案,针对性解决企业短期的资金需求。
南极磷虾生物制品被誉为“海洋软黄金”,其Omega-3含量达40%以上,正催生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蓝海。青岛某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极地生物资源开发领军企业之一,主营产品为纯南极磷虾油以及虾青素、叶黄素等复配产品,随着产品研发投入逐年加大,企业财务总监反映:“由于近年来企业发展速度快,但资金回款较慢,我们时常面临着资金周转难题。”2023年,青岛银行运用“科创易贷”破解首贷难题,给予企业500万元信用贷款;随着企业成长速度加快,双方的合作也日益紧密。目前,青岛银行对该企业的授信额度已增加至3000万元。
青岛金融监管局高度重视引导金融支持海洋科技创新发展,2025年将持续推动构建与海洋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健全组织体系、优化内部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海洋科技创新聚集。
保险保障助企开拓创新
近3700吨的大黄鱼,从一艘距离海岸线100海里外的深海“渔船”上,被陆续送上国人的餐桌。不同的是,这些黄鱼从鱼苗开始,直至长成,就一直待在这艘船上。这艘总长249.9米、排水量达到了13万吨的“养鱼航母”是全球第一艘深海封闭式养殖工船——“国信1号”,是全球瞩目的“移动海洋牧场”。
青岛中路保险牵头组建共保体,为这个“海上巨无霸”构筑起15.9亿元立体防护网:为设备和相关人员提供15.5亿元风险保障,责任涵盖设备损失、碰撞责任、施救责任、人身伤亡和疾病、污染、残骸清除以及因失事引起的赔偿等海商海事责任;为舱内养殖的大黄鱼意外和疾病死亡提供4000万元的风险保障,责任涵盖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类以及非病原性等疾病,为大黄鱼养殖项目保驾护航。2024年,船舱突发大黄鱼死亡事件,触发保险事故,中路保险支付赔偿款305.08万元。“国信1号”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了保险保障,我们就等于吃了‘放心丸’,可以大胆搞创新养殖。”
现代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现代渔业产业建设,是实现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青岛金融监管局积极推动辖区金融机构创新保险产品、加快供给侧改革,指导辖区银行业探索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业务,鼓励保险业创新牡蛎指数保险、海参气象指数保险等渔业养殖保险,实现政策性海洋渔业保险“零”的突破。2024年主要保险机构涉海保险保费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22.72%。
探索海洋,挖掘无限的发展机遇。青岛金融监管局将因地制宜做好蓝色金融文章,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托举蓝色经济一路向上。(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傅军)
责任编辑: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