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一景 | 周末新据点+1!咖啡配烧鹅,银杏树旁逛市集才是正经事~

图 | 小红书@南四十亩


????

社区的美天生带着体温

当海风拐进浮山所社区的街巷

会不自主放慢脚步

六百年的银杏叶

被风吹着飘过街巷的路灯

咖啡香攀着历史的砖缝生长

这里是被岁月

反复摩挲的生活原色

老社区像一本摊开的笔记

页角卷着,字迹洇着咖啡渍

却总能在某个角落里翻出令人心颤的温柔


图片


图片图 | 观海新闻


这棵青岛市编号01的一级古树名木

——银杏树

是浮山所最沉默的历史见证者

它扎根于明代浮山所城的南阁庙旧址

树龄已逾六百年

枝干虬曲如时光刻刀下的纹路

叶片在四季轮回中交替着金黄与翠绿

如今树冠如华盖,喜鹊筑巢其间

金秋时节果实簌簌而落

成为居民与游客驻足凝望的风景线


图 | 半岛都市报


树下的一方石碑刻

写着往昔的故事

而树旁的假日酒店以“树管家”身份

守护这份遗产

每年深秋,银杏叶铺成金色地毯

孩童捡拾落叶编织花环

老人讲述着旧时村庄的传说

它不仅是社区的地标

更是一代代人乡愁的具象符号

将历史与当下悄然缝合


这座不起眼的灰褐色石砌建筑

曾是日军攻占青岛

设置的炮楼

与不远处香港路小学的朗朗书声

形成微妙对照


组图 | 南四十亩


春日里

炮台旁的野花从石缝中倔强生长

冬日积雪覆盖时

遗址轮廓更显肃穆

居民常在此散步

年轻父母牵着孩子的手指认铭文

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

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

这里没有宏大的纪念碑

却以微小切口折射出民族记忆的厚重






图 | 观海新闻

图片

图 |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走进浮山所农贸市场

鲜明的广告牌

崭新的市集风貌交相呼应

这不仅成为市场换新颜的真实写照

更成为市南区城市更新

成效显著的最好侧写


图片

图 | 小红书@奶凶奶凶


改造后的市场地面光洁如镜

摊位按海鲜、果蔬、干货分区陈列

但老顾客仍能循着“香油果子”的记忆

找到传统炸货摊

新增的海鲜大排档与加工区

让游客拎着刚买的梭子蟹

即可落座品尝

市井烟火与旅游体验无缝衔接


图片

图 | 浮山所市集


午后阳光斜射进玻璃顶棚

摊主们闲话家常

主妇们挑选着胶州大白菜

咖啡店的外卖骑手匆匆穿过人群

这里既有老青岛的市井基因

也有网红打卡的年轻气质

历史与潮流在此和解

共同构成社区生活的温度计


图片

图 | 普禾书吧城市文化空间


藏身写字楼一隅的普禾咖啡馆

是浮山所“慢生活”的注脚

原木色调的空间里

附近上班族对着笔记本办公

退休老人点一杯美式翻阅报纸

学生群体围坐讨论课题

落地窗外,树影与车流

交织成流动的背景画


组图 | @普禾咖啡馆


空气中飘散着咖啡香与书香

是另一种岁月静好

偶尔举办的读书活动和手工沙龙

吸引着附近居民

咖啡馆如同一块磁石

让社区的多元面孔在这里相聚

在方寸之间

演绎现代邻里关系的可能性




始创于1956年的澳门老字号

为浮山所注入了一丝南洋风情

玻璃橱窗内悬挂的烧鹅油光锃亮

黑椒汁淋面的瞬间滋滋作响

香气穿透街巷

蜜汁叉烧肥瘦相间

搭配丝袜奶茶的醇厚

成为周边居民下班途中的治愈选择



店内马赛克地砖与复古吊灯

还原了澳门街景

却不妨碍本地食客用青岛话唠家常

年轻人在社交媒体

分享“打卡攻略”

银发夫妇每周来买半只烧鸭

当粤语叫号声与青岛方言碰撞

多元饮食文化在此达成默契

印证着社区海纳百川的包容力


组图 | MxxxHot馨仔


图片


 ???? ???? ???? ???? 

浮山所社区的动人之处

是那些被银杏叶丈量过的晨昏

是炮台遗址上跳跃的童年

是米饭热气中重逢的旧梦

共同构成了青岛最朴素的浪漫

社区之美

是让每个平凡日子

都能在时光容器里静静发亮????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