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6月27日讯“没想到我们几个月要不到的钱,你们两三天就帮助解决了。”日前,某企业工人张某和几位工友拿着工钱走出胶州市综治中心大厅,脸上满是欣喜,对综治中心表达感谢。
这是胶州市综治中心为民排忧解难的镜头之一。近年来,胶州市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融入大治理格局,迭代升级市镇两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基层一线化解率超90% ,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跑出劳动者维权“加速度”
日前,胶州综治中心大厅工作人员接待了前来求助的张某和几位同乡。原来,他们经中间人王某介绍,从外地到胶州务工,干完活已半年多,工钱却一直没有结算。他们奔波“讨薪”无果,无奈之下来到胶州市综治中心求助。
导流台工作人员迅速将案件转交给胶州法院驻综治中心“宁和团队”。法官原雪询问他们是否有证据材料时,几位工人无奈摇头:“之前干活从没遇到拖欠工资这么长时间的情况,我们又没什么文化,根本没想到要留证据。”
面对这一棘手情况,原雪先联系到王某,但王某称受某公司委派招工,工钱应由公司结算;再联系该公司负责人,对方却表示工钱应由工程合同甲方负责,公司只能帮忙督促,且涉及多个项目,需要时间落实。针对这种“扯皮”情况,原雪和调解员分头行动。 一边安抚工人情绪,一边再次联系某公司负责人,明确告知其与工人已形成劳务合同关系,无论甲方是否结算,公司都有支付劳务费的义务。经多次沟通,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会尽快核算工钱。
在法官和调解员的努力下,次日,该公司有关人员到综治中心当场支付部分劳务费,法官当场出具了司法确认裁定书。法官还告知工人们:“法院出具的司法确认裁定书与判决书、调解书具有同等强制执行效力,且司法确认不收取费用。”工人们高兴的拿到了劳务费。
这起案件是胶州市“访诉调”顺畅衔接的生动体现。从诉求转为调解,再到出具司法确认,仅用不到72小时,“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机制跑出了劳动者维权加速度。
打造群众诉求“终点站”
“这里真是一个为民服务的好地方,不管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窗口。调解员有很多是老干部、老党员,说话办事让人安心。”
3月初,胶州市民李某来到胶州市综治中心求助,调解员当天就解决了他的诉求。
李某是胶州市某小区业主,因购买的车位漏水严重,拒不交纳物业费,与物业公司产生纠纷已有4年之久。胶州市综治中心接到该线索后,当天转至胶州市人民法院分流专班,调解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方案:物业公司协助业主寻找专业防水维修单位,现场勘探报价,若金额较大可使用公共维修基金修缮。同时向业主释明不能以个别服务项目存在瑕疵而拒交物业费。经过细致调解,李某同意交纳物业费,物业公司也愿意放弃违约金,这起纠纷得以实质化解。
去年以来,胶州市委政法委将市级综治中心作为调解“基点”,整合2000平方米工作场地,设置17个接待窗口、6个综合调解室,选派纪委监委、信访、民政、人社、卫健、法院等部门骨干力量,以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相结合的方式实地办公,打造集综治、平安、司法、12345热线等为一体的集中办公平台,推动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实现群众诉求一站解决。
有了市级综治中心作“基点”,各镇街形成了一系列成体系且各具特色的综治中心:九龙街道深化“纠纷调解零距离,矛盾化解零时差”理念,打造“阳光九龙”矛调品牌;里岔镇探索形成“前端、中端、后端”民生诉求“一体化”闭环工作模式,前端、中端、后端分别用黄色、蓝色和紫色进行视觉隔离;胶莱街道配备数字胶莱一体化运转中心、心理咨询室、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功能室,打造“莱解忧”调解品牌……各级综治中心以系统思维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走出一条具有胶州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
胶州市综治中心迭代升级过程中,胶州市法院积极响应,选派“宁和团队”常驻办公,累计化解各类纠纷1335件,调解率高达96.25% 。市委政法委协调各部门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从原有的“多环节”向“一中心”转变,构建“联动调解”大格局,真正实现“进一扇门、解百家愁”。
“下一步,胶州市将持续深化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切实答好基层社会治理‘新答卷’。”胶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京明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戴谦 通讯员 江雨)
责任编辑:杨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