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青岛,用项目投下“信任票”

“走过五届峰会,是记忆,也是祈愿,是双向奔赴的信任,是五载并肩的致谢,更是全新起点的邀约。”作为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的重要“主场”活动,青岛国际城市合伙人对话会主持人的开场白,让400余位嘉宾瞬间感受到“诚意青岛”的热情。

对话会以“开放拥抱世界 合作共赢未来”为主题,青岛围绕共同开辟“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向跨国公司宣介“投资青岛”的多重优势,充分表达了与跨国公司充分挖掘富有价值的合作机遇,持续加强合作的积极意愿,以及与跨国公司携手开创共赢发展美好未来的热切期待。

青岛具有广阔投资空间

如今的中国市场,规模更加庞大,市场结构和形态更加优化,市场规则和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投资机遇更加丰富。作为中国开放的前沿,青岛蕴含的产业发展新机遇,为跨国公司注入了强大合作信心。

埃森哲总部位于爱尔兰,是《财富》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全球性专业服务公司。扎根中国38年,一方面帮助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成长为全球企业;另一方面帮助跨国企业在中国更好地实现本地化运营。对话会上,爱尔兰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朱虹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进入2025年,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创新力量持续引发全球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科技创新持续投入。2024年,中国研发总投入突破3.6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在全球研发总支出中的占比,也从2000年的4.1%上升至2024年的26%,在全球创新格局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持续加码创新已经带来了切实的回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从低成本竞争向技术驱动的高价值模式转型。埃森哲研究显示,2015年—2023年,中国企业的人均运营成本持续增长,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人均营收的增长速度更快,带动了人均利润水平的快速提升。”朱虹称,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的策源地,无论跨国公司还是中国企业,都需要在创新的环境下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战略。结合埃森哲的企业服务经验,她给出四个建议:把握AI先机,从中国试点走向全球推广;读懂中国消费者;以“中国速度”运作;用好中国技术人才。“今天的中国不再只是跟随和适应全球技术,而是在AI、机器人、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主动创造,持续向世界展现领先的解决方案。无论对于中国企业还是跨国企业,中国不仅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更在成为全球创新的引擎。”

青岛如何抓住中国创新的机遇?朱虹也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青岛市今年发布了《青岛市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数字贸易为新的支点,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我们建议对标国际上的先发城市,打造‘数字自贸港’,试点跨境数据安全流动,吸引更多国际电商平台入驻,并通过提供跨境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将青岛建设为下一代国际数据枢纽。”她表示,青岛作为山东省经济龙头和“新一线”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禀赋。埃森哲相信,以创新为引擎,青岛将加速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迈进。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之一,卡夫亨氏始终与中国经济同频共振,一直将中国市场定位为全球发展战略中的关键市场和重要增长引擎。”美国卡夫亨氏中国区总经理肖高求表示,1996年公司就在青岛建厂,是公司在中国唯一的西式调味品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西式调味品和婴儿食品。过去近30年间,公司对于青岛工厂的投入从未间断,还在持续加码——仅最近五年,青岛工厂的固定资产投入已达1.8亿元。其中,2021年投入4600万元建设2号厂房;2023年投入7800万元引入经典的倒置瓶番茄酱生产线;2024年又追加投入3000万元建设倒置瓶蛋黄酱生产线及蘸料盒项目。今年,公司仍将继续投入,让更多的首发新品能在青岛工厂生产。

“我们选择在青岛扎根发展食品产业并非偶然。”肖高求解释道,鲁菜居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首,山东省的食品工业更是常年居全国首位,食品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备。青岛不仅拥有‌世界级深水港,更是“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海陆空立体枢纽,还拥有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为跨国公司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时代机遇。卡夫亨氏期待与青岛在美食文化推广、职业人才培养、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合作,并将积极参加青岛丰富多彩的国际啤酒节、国际美食嘉年华、“乐购青岛”消费节等活动,携手推介青岛餐饮的“名菜、名厨、名店”。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青岛对话会,去年看到了青岛的星空碧海,至今难忘,此次能够再次到访深感荣幸。”瑞穗金融集团董事长今井诚司说,2008年在青岛市开设分行以来,不仅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金融服务,更致力于为企业提供高附加价值的战略咨询等综合金融服务。当前,中国政府为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青岛市在绿色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推进机制,为全国其他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瑞穗金融集团也将持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大力协助有意愿投资海外的本土企业,为中国以及青岛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金融动能。

投资转向“创新高地”

中国供应链优势不仅体现在成本控制上,更在于其对技术创新能力快速迭代的促进作用。许多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的核心逻辑已从看重“成本洼地”转向瞄准“创新高地”。

“山东省已成为我们技术扩张的战略制造中心,特别是我们在2017年成立了真空技术新业务领域以来,山东就更加重要了。”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是一家以技术驱动的制造企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通过获得技术许可证进入中国市场,并在20世纪90年代设立合资企业。凭借本土创新与战略并购,集团成功在中国落地四大核心技术——空气与气体压缩、真空解决方案、自动化装配生态系统以及现场移动资源。在中国拥有21个全球及本地品牌,服务领域从一般的制造业到可再生能源、半导体与锂电池、科学研究、食品生产与包装、医疗基础设施、汽车装配工艺、航空航天等。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负责人乐安澜介绍,与山东的合作始于2014年对埃地沃兹集团的收购,其青岛生产基地在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和半导体行业等关键领域的高科技真空解决方案处于市场领导地位。

“埃地沃兹真空青岛公司如今已成为集团工业真空技术领域的卓越中心,并且是半导体行业公认的干式真空泵知名供应商。”乐安澜表示,公司过去十年取得的显著增长,得益于与青岛政府部门的持续合作。通过支持四期投资,公司成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一体化生产基地。该基地依托强大的本地供应链及人才储备,将被集团按照五年计划打造成“智能工厂灯塔项目”。该项目团队将引领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包括自动化、操作员指导系统、机器人技术以及基于AGV/AMR系统的卓越物流优化,所有这些都与集团的绿色工厂和高质量标准相一致,当这一灯塔模式成功后,也将在真空技术业务领域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推广。

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安迈铝业集团,是特种氧化铝材料的研发、制造商。作为首批落户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外资企业,安迈铝业已扎根青岛27年。“对我们来说,中国市场非常重要。从最开始只拥有部分单一产线、辅助业务,逐步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拥有了3条完整的产品线业务。除了板状刚玉和煅烧氧化铝产品外,2024年公司将铝镁尖晶石的全部生产转移到了中国。如今,我们的产品醒目地标注着‘中国制造’。”安迈铝业全球首席商务官查理斯·考普森表示,对于安迈铝业而言,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规模的稳步增长,为氧化铝产品创造了很大的应用空间,包括锂电池应用、电池热管理系统、电力电子设备、充电基础设施、传感器相关保护等。接下来,公司会深耕中国市场,并利用中国经验帮助集团扩大在全球其他市场电动汽车行业的应用和实践。

阿斯利康是青岛对话会的“老朋友”。英国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生产运营负责人溥思同对“青岛速度”念念不忘。“在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阿斯利康青岛生产基地项目在短短30天内完成了从土地获取到奠基动工的多个关键流程,展现了非凡的‘青岛速度’,也体现了这座城市支持企业发展的诚意和决心。项目随后仅用15个月便从奠基推进到主体结构封顶,实现了200万安全工时。”他说,阿斯利康通过在中国的全面布局,展现出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青岛既是阿斯利康全球制造网络的重要一环,也是其区域总部所在地。

关于未来发展,溥思同表示,青岛基地被定位为零碳、绿色、可持续的工厂,计划于2028年投入运营,届时将成为生产加压计量、气雾吸入剂产品的世界级先进制造基地。此外,依托山东省的先发优势和营商环境,阿斯利康正积极与多方伙伴合作,共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与全民健康素养,并支持本土企业发展。他举例说,在青岛,阿斯利康支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1型神经纤维瘤病的筛查与诊断项目,也在合作建立罕见病卓越中心,以提升诊疗水平。目前已支持在山东省建立了10个罕见病卓越中心,其中3个在青岛。去年年底,阿斯利康中金产业青岛子基金正式成立,规模高达10亿元,正在通过创投基金支持本地创新企业的发展。

开放是“双向奔赴”

真金白银的投资彰显跨国公司与青岛加深合作的最大诚意。

本届峰会青岛收获颇丰,“3个战略合作协议+16个内外资投资项目+11个外贸项目+8个外经项目”签约青岛,跨国公司用投资与合作的实际行动,对青岛投下“信任票”。

其中,青岛签约欧力士金融并购项目、远景科技集团北方基地项目等8个外资项目,总投资11.14亿美元;签约5G光通讯项目、深蓝人工智能项目等8个内资项目,总投资176.5亿元;签约嘉能可集团LPG进口战略合作项目、瑞迪因公司矿石采购项目等11个外贸项目,签约进口额26亿美元,出口额5.28亿美元;签约青岛富路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几内亚收购及增资项目、海尔集团与赛维塔集团家电本地化制造技术合作及市场开拓项目等8个外经项目,合作项目金额共2.15亿美元;山东铁路集团与青岛市政府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3个。这些项目的集中签约,代表了跨国公司坚定看好青岛的信心,开放的青岛正受到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青睐。

对话会上,作为在青岛成长起来的跨国公司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结合海尔创业41年的全球化实践,从“开放、生态、创新”三大维度,深度剖析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变革中的角色定位与发展路径,为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在技术革命与地缘调整交织的当下,中国以庞大内需市场、深化开放政策与完整产业体系,成为跨国企业不可替代的增长韧性。”在周云杰眼中,从“一带一路”到自贸区扩容,中国始终是全球化进程的“稳定锚”。而青岛作为开放前沿,其世界级港口、自贸区政策与“数字青岛”基建,为跨国企业提供了链接全球产业链的“大枢纽”。作为从青岛走向世界的企业,海尔依托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本土化营销的“三位一体”布局,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了23万个网点。如今,海尔已连续16年保持全球家电品牌零售量第一,海外每售出10台中国品牌家电,海尔独占6台,这不仅印证了中国市场的机遇,更展现了中国企业与全球伙伴“开放共赢”的深层逻辑。

周云杰强调,全球化正从单一路径转向多元合流。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对抗,而是生态与生态之间的对话。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打破产业边界,通过构建多元共生的生态体系,与全球伙伴重构价值坐标。海尔坚持生态布局,聚焦智慧住居、大健康、产业互联网三大赛道,打造全新产业生态,为跨国企业开拓广阔合作空间。

周云杰透露,海尔正以三大行动融入青岛,放大全球合作枢纽的作用。在技术协同创新方面,海尔以青岛为核心,汇聚全球10大研发中心、71个研究院,联合三菱重工、开利等跨国企业与高校,推动智慧住居、大健康与数字经济产业的技术突破。在产业集群升级方面,依托青岛港口与自贸区优势,打造绿色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赋能上下游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在跨文化融合实践方面,基于海外15个生产基地的本地化运营,海尔沉淀了跨文化协作经验,未来将与跨国企业共享渠道网络、服务体系与风险应对能力,共同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全球化门槛。

“海尔的实践印证,开放不是单向的‘放入’,而是双向的‘奔赴’,海尔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既是开窗者又是赴约人。”周云杰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责任编辑:宋尉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