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1日讯 7月11日,青岛西海岸新区体育事业品质提升新闻发布会举行,全面展示了新区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与赛事经济蓬勃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体育之城”正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张闪亮的崭新名片。
全民健身根基稳固
“8分钟健身圈”普惠民生
青岛西海岸新区教体局党组成员、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新峰介绍,西海岸坚持将全民健身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推进。通过制定《体育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等文件,成立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区、镇街、社区(村)三级体育组织网络——全区23处镇街均建有体育总会,376个社区(村)实现健身活动辅导站全覆盖,并拥有55个体育类社会团体和147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在硬件设施上,西海岸编制专项规划,全域推进场地建设。累计建设各类健身场地达505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23平方米。通过对唐岛湾公园等区级体育公园及体育场所的改造提升,结合山头公园整治增建体育设施,并持续完善社区配套,累计建设笼式足球、篮球场等137处,更新新建社区(村)健身设施1443处,安装器材13908件,“8分钟健身圈”实现社区(村)全覆盖。同时,大力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形成“大型场馆+社区场地+校园资源”的立体供给网络。今年上半年,已有100多所中小学室外体育场地开放,累计进校锻炼超20万人次,暑期将继续对符合条件学校开放。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每年举办社区运动会、全民健身交流展示大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以及“最美彩虹路畅骑张家楼”、环游唐岛湾长距离游泳等特色活动。科学健身指导同步强化,每年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六进”活动,建立600余人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体系(总数达1.33万名)。目前西海岸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52%以上。
赛事经济引擎强劲
融合创新释放巨大动能
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管善勇重点介绍了以赛事经济引领体育消费的成果。自2023年入选山东省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区以来,西海岸创新实施“完善机制体制+赛事招引+产业融合”的“三位一体”模式。2025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包括世界跆拳道精英选拔赛、中超联赛、滑雪精英挑战赛、西海岸半程马拉松等各级赛事62项(其中国际级1项、国家级7项),吸引24万人次参与,直接拉动消费约2亿元,西海岸获评山东省促进体育消费扩容升级成效明显地区。
西海岸着力构建“1+5+N”赛事体系(即每年1项国际赛事、5项全国高水平赛事、N项特色赛事),并推出“赛事100”计划,涵盖足篮排、无人机、电竞、路跑、赛艇等项目,营造“周周有赛事、月月有精彩、人人可参与”的氛围。通过成立全省首个区级体育产业联合会和体育产业集团,建立“体育集团+联合会+招商大会”的协同机制,壮大赛事运营主体。
依托山、海、湾、滩、岛一体化的独特资源,西海岸精心打造“倾心体育”赛事品牌。在金沙滩举办沙排、时尚体育节;在唐岛湾、灵山湾举办“飞北”全国青少年航模总决赛、腾讯游戏“无畏契约”全国总决赛、亚洲赛艇海岸赛;在藏马山举办冰雪赛事。藏马山滑雪场通过升级设施、推出“非遗民俗+温泉+滑雪+飞行”组合产品,成功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入选山东省冰雪运动目的地。同时,西海岸大力推动“办赛标准化”改革,大型赛事保障有力,西海岸半程马拉松创新采用分枪起跑并获评“山东省马拉松联赛突出贡献奖”。
“体育+”融合深化
特色领域成果斐然
西海岸锚定“体育+”融合发展路径,放大赛事溢出效应。做强“赛事+文旅”,如中超期间推出“跟着中超畅游西海岸”活动,持球票可享酒店折扣及免费游览景区;做大“赛事+服务业”,联动多部门组织区内名优企业开展展销,化赛事“流量”为消费“增量”。2025年仅9场中超主场赛事就吸引超12万人次观赛,拉动消费超4000万元。“跟着赛事去旅行”精品线路获评省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在“三大球”发展方面,王新峰介绍,西海岸打造了全国足球特色学校36所、特色幼儿园13所,市级足球特色学校69所。拥有3支职业足球队(征战中超、中甲)和征战CBA的青岛国信海天篮球俱乐部,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中超、中甲(两支)、CBA队伍的区市。篮球领域建成专业训练基地,成功举办中老年篮球赛等赛事,7月26日还将承办2025年CBA选秀大会。排球领域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共建实训基地,青少年排球取得突破,并高水平承办了世界沙排职业巡回赛等赛事,啤酒节期间将举办首届沙滩排球邀请赛。
未来持续释放“体育之城”活力
展望下半年,管善勇透露西海岸计划举办40余场赛事。7月11日-13日举办第四届“无畏契约”全国大赛总决赛;啤酒节期间将推出青岛时尚体育节,包含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全国三大球邀请赛等10余项活动;10月将迎来亚洲赛艇海岸赛和“飞北”全国青少年航模总决赛。
西海岸将继续深化“体育+”多业态融合,通过举办高品质赛事、优化服务、创新宣传、打造特色IP等举措,全面提升赛事引流能力,推动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体育之城、活力新区”的能量持续迸发,助力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杨海涛 通讯员 陶雯雯)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