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5日讯 7月4日,在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组织的第三届患者服务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停车场及金家岭地下停车场“双车场互联+智慧管理”案例脱颖而出,荣获服务创新类银奖。
此前,该案例凭借创新的服务模式与显著的实践成果,荣获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患者服务优秀案例一等奖。此次再获省级奖项,标志着该项目在解决大型医疗机构“停车难”、创新优化服务模式等方面获得了更权威的认可。
据了解,青大附院崂山院区停车场及金家岭地下停车场“双车场互联+智慧管理”模式,通过构建智能化系统,实现了医院周边停车资源的统筹管理。
今年1月,青大附院崂山院区停车场启用,并与青岛静态交通公司运营管理的金家岭立交地下停车场形成有效联动。两停车场互联后,院区周边整体泊位规模扩张至3050个,形成了集地下环路、公共停车、地下行人及公共服务系统一体化的地下综合交通中心。就医车辆可经由海尔路、银川路全地下通行系统直接驶入医院门诊区域。通过整合停车资源,实现车位信息实时共享、智能引导与高效调度,该项目大幅缩短了患者停车等待时间,显著缓解了医院周边交通拥堵状况。
该案例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近年来专注提升服务品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一个缩影。为更好地让患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医院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持续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推动高质量服务工作走深走实。特别是智慧医疗、亲情护理等特色举措。这些措施切实解决了患者就医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为行业内外提供了众多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示范意义。
该案例也展现了青岛近年来探索实施“建管双轮驱动”战略,在着力破解城市“静态之困”、建设“宜居青岛”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青岛持续推动存量资源盘活与智能化管理。在历史城区改造中,通过对中山商城、禹城路等闲置人防工程的开发利用,建成山东省首个地下人防停车网,新增停车位1200余个。2024年全市计划新增泊位2.6万个;截至目前,青岛通过“因地制宜、挖潜增量”等方式,今年已新增泊位3900余个。同时,“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已成功接入1600余个经营性停车场,整合46万余个泊位,构建起全市统一的停车大数据中心,实现停车信息“一网统管、一平台运营”。
从破解医院周边停车困局,到打造“全市一张网”的智慧交通体系;从挖掘老旧人防工程潜力,到桥下空间焕发新的价值生机,青岛静态交通不断通过模式创新与技术赋能,诠释着“向存量要空间、以智能提效能”的“青岛范式”。
以此次获奖为契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将进一步加强与青岛静态交通公司的合作,持续提高院区及周边区域的交通效率,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为市民提供更加高效、便捷、舒心的就医服务。(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高一铭)
责任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