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西海岸新区大场镇,整洁环境、便捷生活、互助精神共同描绘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展开。这背后,是多方力量的共同耕耘。让我们听听来自不同岗位的三位大场人,讲述他们眼中乡风文明的生动实践。
从“一处净”到“全域美”
讲述人:大场镇分管人居环境副处级干部 李雪梅
如今村里整洁的道路、葱郁的绿植和村民舒心的笑容,是我们从“一处净”向“全域美”迈进,也是乡风文明最生动的体现。
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农具柴草乱堆是痛点。为求长效,我们盘活闲置资源,科学建成55处“共享场院”和5处“农机具集中停放点”,解决了“门前乱”,也悄然提升了村民整洁有序的文明习惯。
啃硬骨头离不开系统治理。我们推进绿化美化,狠抓畜禽粪污治理。联合专家入户指导完善设施,创新“镇出资保障+新村监督落实+自然村负责清运”三级联动模式。累计清运粪污2000多次,指导完善设施20多处,换来了清澈沟渠、清新空气和焕新村貌。“回头看”机制确保“时时美”,见证了长效成果和村民文明意识的提升。
以河崖村为例,我们划分4个责任区,村干部带队,公益岗负责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动员村民用闲置砖瓦改造花坛。“干部领着干、公益岗专业干、群众参与干”效果显著,河崖村成为整村“零垃圾”示范村。村民自豪展示“砖瓦花坛”的那一刻,彰显了共建共享的蓬勃力量,这正是乡风文明的核心。
路平水通焕然一新
讲述人:保子埠村村民 李成喜
以前村里路坑洼,雨天积水严重,沟渠淤堵,天热有异味,电线网线乱拉乱扯,不安全也不美观。
去年起,镇村大力建设,坑洼土路、石子路全铺成平整水泥路,出门走路骑车方便,雨天不愁泥,淤堵沟渠彻底清理挖深砌好,水流畅通无异味,乱糟糟的线缆规整架高或入地,整齐安全。
这些变化实实在在改变了生活。出行方便、排水顺畅、隐患减少,村貌焕然一新,住着舒心安心。如今路平、水通、线顺,村子更有活力,大家觉得更有奔头。家门口的改善,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好处。
以“场享”聚人心
讲述人:大场镇“场享益站”负责人 刘伟
6月30日,“场享益站”启动,是志愿服务新台阶,更是涵养乡风文明、共建精神家园的新起点。
站内设置健康义诊、小家电维修、政策宣传等六个便民服务区,精准对接需求,传递邻里温情。剪纸、糖画等传统技艺现场教学,活化文化传承,丰富精神生活。“爱心休息区”“心愿互助角”营造友爱便捷社区氛围。首日200多名乡亲参与,是对推动文明乡风的最好回应。
助农增收是核心使命,直播间里,“桑榆映霞”志愿服务队毕纪花队长推介大场海鸭蛋、地瓜干等“场好品”。这不仅是销售产品,更是擦亮诚信劳动招牌,弘扬勤劳致富民风。
同时,我们创新“公益积分”机制激发活力:村民用积分兑换物品,让无形善行得到有形回馈,“德者有得”理念落地生根,引导更多人共建美好家园。
“场享益站”启航是开始。下一步,依托此平台,我们将继续深化“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打造常态化、“小而美”项目。既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让每次服务成为播撒文明种子的契机,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共同构建邻里和睦、诚信互助、充满活力的文明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