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2日讯 “我们村60多间闲置小学旧校舍变成合作社生产基地,开发了70多种特色农产品,不仅给村民增加了就业岗位,还增加了村集体收益。”面对前来回访的即墨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龙泉街道满贡村村民刘龙甬说。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事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即墨区聚焦群众关切,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问题为突破口开展专项监督,让农村“三资”家底更清。
例如,在全区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及经济合同清查行动,对全区1028个自然村全部完成“三资”精准核查,并将清查结果录入全国清产核资平台。再如,针对村集体资金底数不清问题,指导镇街一镇一策、一村一策,蓝村、北安等街道创新“四步三清”工作法,建立“一村一账户”“一村一清单”,将原本混乱的集体资产“一锅粥”梳理为透明“一本账”,做到底数明、账务清。
“过去集体资产出租多是干部口头谈价,交易范围窄、交易成效低、公开透明度不高,现在有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系统,集体资产实现了‘阳光竞标’。”区纪委监委党风室工作人员张建业说。
针对集体资产交易不透明、集体资源闲置流失等问题,即墨区纪委监委督促职能部门建立和完善《青岛市即墨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实施细则》等制度8项,同时,推动打造区级农村产权交易大厅及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提供完善的在线审批、网络竞价、在线结算等功能,为资产资源流转、集体资金招投标提供线上交易便利,让村集体资产在“阳光”下实现保值增值。其中,田横镇营子村通过平台公开竞标滩涂租赁项目,最终以68万元成交,实现溢价率达62%,实现了“摸清家底”到“盘活家底”的转变。
在健全交易机制基础上,即墨区采取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双管齐下,让“糊涂账”变成“明白账”,着力解决村集体资金管理不规范、账实不符等问题——区级层面出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文件汇编》等村务管理制度,强化财经纪律执行力度;全面运行的“银农直连”系统将村级收支纳入线上管理,实现资金流动全流程可追溯、“三资”管理重要事项“线上+线下”双公开,从源头防范“微腐败”。
“对农村‘三资’加强监督,清的是集体家底,聚的是百姓民心。下一步,我们将以精准监督守护好集体家底,让集体‘三资’红利更好地惠及于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廉’动力。”即墨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陈琳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通讯员 吴栋 刘宇)
责任编辑:姚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