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4日讯 今天下午2点半,地面温度接近40℃,柏油路面在烈日下翻滚着热浪。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崂山巴士公司383路一辆正在运行中的公交车突发发动机异响,停在海大崂山校区附近,车厢内闷热,乘客情绪焦躁。场站接到报修电话后,管家王吉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一方面安抚驾驶员,帮助其稳定车内秩序;另一方面协调调度,安排后续接驳车辆。同时,他呼叫维修班支援:“去海大那边,车刚靠下。”
年轻的90后修理工臧传凯接到任务后,立刻拎起工具包,顶着烈日冲向现场。对于公交维修而言,夏天没有“缓冲时间”,哪里出现故障,哪里就是他的“战场”——无论是繁忙的街头,还是偏僻的路边,每一刻都在挑战高温与酷暑。
他赶到时,车辆已经停靠在路边,乘客已经在司机的引导下换乘其他车辆离开。阳光炙烤下,车身滚烫,仿佛能发出刺耳的“嗡嗡”声。臧传凯没有多说,迅速绕车检查,确认没有外部损伤后,便毫不犹豫地打开发动机舱。打开舱盖,热浪扑面而来,温度高达60℃。
臧传凯戴上手套,动作干脆沉稳地开始排查故障。此时,工服已经被汗水湿透,汗珠顺着脖子滑落,逐渐汇成一条小河。虽然汗水湿透了衣服,空气也越来越闷热,但他依然专注而迅速地进行电压测量、线路排查。“像这种问题,有时现场能临时修理,能让车安全带回场站;如果不能修好,也要及时判断故障原因,为后续调度提供依据。”他说,擦了擦额头的汗,“能不能继续跑,咱们说了算。”
不是每一次都能立刻修好,但每一次,他都第一时间到场,为车队和乘客争取宝贵的时间。“应急抢修是我们每天的任务。无论一个车灯的闪烁,还是发动机的异响,我们都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臧传凯而言,最怕的不是酷暑,而是“耽误”乘客和车队的时刻。“我们的工作就是处理突发状况,每一辆车的细小问题,都需要马上处理和判断。我们不仅仅是在修车,更是在为驾驶员和城市的乘客负责。”
整个夏季,臧传凯的工具包里永远少不了两样东西:一块已经被盐渍浸透的毛巾和一瓶永远不冰凉的水。“这不算什么,修的不是车,是大家对公交的信任。”他说。
对于修理工来说,夏季的工作远不止修车那么简单,每一天都像是与高温的较量。臧传凯说:“夏天,我们修理工的工服总得准备两件,一件湿透了就换另一件。特别是地沟那种地方,能有40多度,简直像蒸笼。”在高温和故障接踵而至的日子里,臧传凯的双手在工具间不停穿梭,汗水早已湿透工服,脸上布满油渍与汗水。他从不叫苦,始终坚守第一时间投入到每一次的抢修当中。
对于臧传凯来说,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他肩负着守护车队与乘客的任务,承载着对公交系统的承诺。而这种责任,贯穿了他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奔波。
这个夏天,很多人享受着车内的凉风,感受着公交带来的便捷与舒适;然而,臧传凯与他的同事们却始终坚守在高温中,默默为这座城市的每一位乘客提供保障。他们不管能否修好,始终在第一时间赶到,站在车队与乘客之间,用心守护着美好出行之路。(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通讯员 刘维昕)
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