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8日讯 大暑时节,青岛老城区陡峻的坡道被晒得泛出白光。市南区江苏路街道齐东路社区助老食堂的送餐员们却迎着滚滚热浪,争分夺秒地为社区内近180位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去热腾腾的饭菜。
因地势特殊,齐东路社区助老食堂覆盖了大量需要送餐上门的老人。食堂每日需准备近400份餐食,其中180份需由送餐员逐户送达。这支6人的送餐队伍堪称老人们的“餐桌守护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暂停午间接单的外卖员,有送完报纸赶来的投递员,有结束晨间执勤的海上救护队成员,还有社区公益岗的工作人员,最长的已在这条送餐路上坚守了4年。
7月25日,室外气温飙升至31摄氏度,热浪蒸腾。记者跟随送餐员的脚步,穿梭在老城区高低错落的街巷间,敲开一扇扇等待午餐的老人家门,体验、记录这份高温下的温暖传递。
丁宏伟(右)将午餐准时送达订餐老人家门口。
“外卖老将”昝铁军:中午只送助老餐 顺手帮忙暖人心
7月25日上午10时,53岁的昝(zǎn)铁军准时出现在齐东路社区助老食堂后厨。分装、核对、搬箱,动作一气呵成。
“今天得早点走,李大姨家的坡陡,天热车子没劲。”他边说边把三个保温箱捆在车后座,大箱装套餐,两个小箱放单点的菜品,捆扎带勒得他手背青筋微微鼓起。
在分装餐的间隙,记者跟昝铁军聊起了他送餐的缘由。
昝铁军是陕西渭南人,20多岁来青岛打拼,干了10多年外卖骑手。2021年底,助老食堂刚扩大运营,听在食堂干厨师的老乡提起餐厅缺送餐员,昝铁军毫不犹豫地接过了重担。“我跑这片区熟,中午这段时间就不接单了,只送助老餐厅的饭菜。”昝铁军说,“助老食堂是给老人解决吃饭的大难题,少接几单外卖不算啥。”
四年来,除了春节、五一和十一能休息一天外,其余时间都在送餐的路上。他的送餐箱里,总是装着热乎乎的饭菜,准时出现在老人们的家门口。有一次,93岁的王姨在家中意外摔倒,怎么都爬不起来,恰巧昝铁军去送餐,他推开虚掩着的房门,三步并作两步扶起老人。“你要不来,我不知要躺多久……”老人含泪握着昝铁军的手说,昝铁军只是腼腆地笑着。见老人挪不动重物,他顺手搬开;瞥见门口垃圾,他默默地带走。“都是举手之劳,老人上下楼不方便,我顺手就干了。”他总这样说。
昝铁军送餐回来后,湿透的后背。
10时20分,分餐员把最后一份“冬瓜丸子汤”放进保温箱,昝铁军核对完38份餐品清单,跨上电动车。车座被晒得滚烫,他下意识地抬了抬臀部,脸上的汗珠滴在车把上,瞬间被晒干。“现在31摄氏度,等会儿太阳晒透了,路面温度更高。”他拧动电门,车子沿着斜坡向上爬,电机发出吃力的嗡鸣。“我的送餐量大,赶着12点前送完,先走了。”昝铁军说着,就消失在热浪里。
“活地图”刘德才:街巷烂熟于心 分秒必争准时送
上午10时20分,刚送完当天最后一份报纸的刘德才,马不停蹄地赶到齐东路社区助老食堂。他放下报袋,拿起送餐箱,迅速投入新角色。
两个月前,刘德才送报途中得知助老食堂送餐人手紧张,他主动请缨加入。“当时就想,送完报纸正好有空,能不能搭把手?”如今,他的电动车后座既装过报纸袋,也捆着保温箱。“送报纸要快,送餐要准。”
凭借对街巷的熟悉,刘德才心中自有一幅动态“送餐地图”。“有些老人起得早、午饭吃得早,我就先送;吃得晚的老人,就往后排排,尽量让饭菜到老人手里时还是热乎的。”10时30分,他的电动车准时停在伏龙山路7号楼下。抱着餐盒快步上楼,“赵大叔,您的饭到啦!”92岁的赵先生腿脚不便,儿子在外地工作,自去年老伴去世后,就一直订助老食堂的餐。“天这么热,进来喝口水吧?”面对老人的关切,刘德才笑着摆摆手:“不喝了,还得赶紧去下一家!”
刘德才将午餐送达李红卫家门口。
下楼时,阳光正烈,刘德才的额头上瞬间布满汗珠。他从车座下摸出毛巾擦了擦,又从保温箱里拿出另一份餐:“下一站是李大姐家,离着不远,走过去就到了。”刘德才一边爬楼,一边向记者介绍,“以前老两口身体好,自己去食堂吃饭,后来这家的大叔生病,出门不方便,就改成了订餐了。”
老年居民李红卫夫妇为刘德才送来的午餐点赞。
“小刘真是辛苦你了。”76岁的李红卫接过餐盒,望着刘德才汗湿的背影直念叨:“这些孩子,比亲人还上心。”
送完最后一单时,已经是中午12时10分。回到食堂,分餐员特意为他留了份午饭。“食堂给我们每位送餐员都提供免费午饭,我们心里都觉得很温暖。”他边吃边说,额头上的汗滴进饭里,却浑然不觉,大口大口地扒着饭,“以前送报纸是传递信息,现在送饭菜,传递的是份牵挂。”
“战车女将”丁宏伟:三轮车里载期盼 送餐更是送温暖
上午10时30分,丁宏伟骑着自行改装的电动三轮车抵达食堂。作为送餐队中唯一的女性,45岁的她做事爽利,风风火火。车前放大保温箱,中间放回收餐盒,车后特制架子安置单点箱——这辆量身打造的三轮,是她迎战高温陡坡的“战车”。
丁宏伟以前自己开店,后来生意不景气在家待业。几年前,社区为了解决大龄人员再就业,把她安排到助老食堂。“刚开始觉得就是送个饭,后来发现,老人们缺的不只是一顿饭。”她边说边往保温箱里装餐。“就像宋姨,老伴走了以后,她总是一个人偷偷抹眼泪,我就多陪她聊会儿。”
丁宏伟准备去送餐。
11时20分,丁宏伟的三轮车停在伏龙山路5号楼下。这是栋七层的老楼,没有电梯,80岁的宋姨住在6楼。丁宏伟拎着餐盒往上爬,爬到4楼时停下来喘口气,抹了把汗继续往上走。“宋姨,我来啦。看我给你带啥了?”她从包里掏出袋小饼干,“昨天我家孩子说这个好吃,给你尝尝。”宋姨的眼睛亮了:“你这孩子,总给我带东西。”
3年前,丁宏伟得知80岁的宋女士在老伴离世后深陷抑郁,便默默调整了送餐顺序,将宋姨的餐留到最后送。送完餐后,她总会留下半小时,带着零食陪老人聊天开解。
部分送餐员合影(左起:刘德才、丁宏伟、昝铁军、王军)
识别二维码观看更多精彩
齐东路社区助老食堂负责人纪云波向记者介绍:“目前我们每天需为约180位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为此,6位送餐员按服务区域划分了6条稳定的送餐路线,便于他们与老人建立熟悉关系。”面对送餐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食堂也有暖心对策:“若老人听不见敲门声,送餐员会立刻联系食堂,我们通过联系家属查看家中监控确认老人安全。更有一些信任我们的家属,直接将家门备用钥匙存放在食堂。”
纪云波表示,食堂为所有送餐员购买了意外伤害险,这份保障叠加日常工作中互助体谅的氛围,共同织就了一张有温度的守护网。纪云波感慨,“他们早已把老人的需求放在了心尖上。”(观海新闻/老年生活报记者 尚美玉 视频 孙利峰)
责任编辑:尚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