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8日讯 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青岛市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了“科学认知病毒性肝炎”主题活动。活动现场,医务人员向市民普及了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类型及预防知识。
据了解,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5种。各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期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有些人感染肝炎病毒后可症状轻微甚至无明显临床症状。
甲肝和戊肝传播途径相同,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病毒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或日常生活密切接触进入人体,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易发生传播流行。乙肝和丙肝主要经母婴、血液和性传播。母婴传播是指感染乙肝的母亲在怀孕或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宝宝,为我国慢性乙肝最常见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是指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血液进行传播,包括伤口与伤口的直接接触,共用沾有污染血液的剃须刀或者牙刷,共用或重复使用消毒不彻底的针具来纹身、文眉、打耳洞或注射毒品,重复使用针头、针管等医疗设备和针灸器具等。另外,乙肝和丙肝还可以通过不安全性行为进行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
据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宁宁介绍:“大家要科学的认知肝炎,像共同吃饭、握手等一般生活接触是不会传播乙肝的,不必要恐慌。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均有疫苗预防。同时,从切断主要传播渠道方面也可以有效预防。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以及来源不明的食物,海鲜、肉类等煮熟、煮透食用可以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传播。”(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韩星)
责任编辑:杨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