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7.14万户居民用户能过个暖冬,30000多根管束,他们一根根检测疏通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2日讯 虽然已经立秋,可是立秋后的青岛,却开启了“蒸煮”模式,进入了一年中最闷热的季节。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供暖企业在结束了供暖季后,应该进入了休息阶段。而实际情况是,在供暖季结束后,供暖企业便开始了紧张的“冬病夏治”工作,将上一个供暖季中发现的问题利用非供暖季抓紧解决。因为到了国庆节后,供暖设施就要开始试运行,以保证将要到来的供暖季的安全平稳运行。

在青岛能源集团泰能热电供热公司的4号锅炉下,观海新闻记者见到了刚从锅炉里爬出来,像“泥人”一样的范涛。汗珠顺着下巴不停地滴落,整张脸已经看不清五官,全被乌黑的粉尘覆盖。“进入最多不能超过两个小时,赶紧出来换岗,不然在里面中暑就麻烦了!”看到同事要接替他进入锅炉,范涛连忙叮嘱同事。

范涛是青岛能源泰能热电供热公司甲值值长,从事供热行业已经31年,是地地道道的“老供热人”。今年,为了节约运行成本,公司决定不再请外单位来清洗4号和5号锅炉空气预热器管束,范涛带领4名同事主动承担起了这个任务。“管束如果不清洗,一个是降低供热效能,打个比方130吨的锅炉只能产生100吨的热能,另一方面就是直接影响居民的供热体验。”与记者说话间,范涛将一壶一升的水一饮而尽。“炉子里面又闷热,还要穿着防护服,不及时补水很容易中暑。”范涛说,这几天,他和同事们的喝水量每天都在5、6升。

两个锅炉共有30400根管束。范涛和同事们在清洗前,经过前期的排查,最终确定了5280 根发生堵塞需要清理的管束。每天早晨8点到下午4点,范涛会和同事们轮流进入锅炉里作业,每两个小时轮换一次。

锅炉里的作业条件有多恶劣?观海新闻记者跟随着范涛感受到了其中的不容易。按照要求,记者进入锅炉前必须穿上防护服,带上护目镜,因为锅炉内的粉尘里还有硫化物,遇水后会变成硫酸,对皮肤有强腐蚀性。防护服穿到身上不到一分钟,记者就感受到了闷热,开始不停流汗。

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进锅炉没有大门可走,必须从一个不到半平方米的洞里进出,只能用爬的方式进行。在经过一番手脚并用后,观海新闻记者总算进入了锅炉,但是在高度只有1米左右的空间内,只能弯着腰或者蹲坐,根本无法直起身子。“现在我们就是踩在空气预热器的管束上,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堵塞的管束,用高压水枪打通。”范涛一边给记者讲解,一边作业。高压水枪溅起的泥水四处飞溅,不一会儿记者身上的防护服就沾满了泥水。

在锅炉里呆了不到二十分钟,观海新闻记者浑身上下都已经湿透,汗水混着泥水开始往下滴。范涛告诉观海新闻记者,每清理一个锅炉的管束,就可以为公司节约5万元的成本。当记者问及什么时候能清理完时,范涛算了算,说前后大概一共需要两个月。“希望今年冬天,我们的17.14万户居民用户和493户非居民用户,能够过个暖冬。”(青报全媒体记者 贾臻)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