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三伏天,当心疾病滋生!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8月健康提示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31日讯 八月的青岛仍处于炎热、潮湿的“三伏”天,这种环境不仅为蚊虫搭建了温床,也让各类病菌在暗处悄然滋生,易引发手足口病、虫媒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同时,8月易出现高温酷暑、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31日,青岛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及来青游客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防暑降温,预防相关疾病。

及时接种疫苗预防手足口病

市疾控中心专家彭佳慧提醒,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物品传播。该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3岁以下婴幼儿应被重点关注。

预防手足口病可以接种EV71疫苗,以此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很重要。市民应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并及时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同时应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家庭应常备消毒液,注意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奶瓶、奶嘴及孩子常用的餐具应经常彻底清洗消毒。此外,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出疹的儿童接触。

孩子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拖延治疗或误诊易使患儿发展成为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

做好健康监测预防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指由蚊、蜱、螨、虱和蚤类等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一类传染病,通过叮咬传播给人类,需要注意的有发热伴、登革热、疟疾、基孔肯雅热等。有国外旅居史的归国人员、野外踏青人员、在田地从事生产生活的居民等是该疾病的重点人群。

彭佳慧建议,有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旅居史的归国人员,若入境时已有发热或已确诊登革热、疟疾,请报备海关并及时就医,告知医生旅居史和感染史,并避免外出活动。归国人员返家后,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并做好防蚊、驱蚊工作。

市民家中应安装蚊帐、纱窗等防蚊用具,使用电热蚊香等灭蚊用具以减少蚊虫叮咬,前往户外场所时提前使用驱避剂。清除居住地附近水坑、石穴、污水沟及缸罐积水容器等伊蚊孳生地。

市民外出旅游出差时,要了解目的地登革热、疟疾等虫媒传染病流行情况,准备长袖长裤、驱蚊液、蚊香等防蚊用品,并选择有空调、蚊帐或纱窗的住宿场所,避免在蚊虫活动的树丛等阴暗处逗留。

关注食源性疾病当心病从口入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临床上主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鱼、虾、蟹、贝类海鲜食品是青岛的地方特色,但如果被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等病原体污染,加上储存、加工不当,很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托幼机构、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人员更应关注。

彭佳慧建议,饮食安全从手做起,饭前便后以及生熟食物交替处理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手卫生。做好手卫生可以很大程度保证饮食安全。市民应该确保用水和食物原材料卫生安全,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牡蛎和其他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生熟食物要分开加工保存,带有食物残渣的器皿、刀具、砧板需经常清洁消毒。

市民的日常饮食,尽量本着吃多少做多少的原则,尽量不剩饭菜,未吃完的剩饭菜一定要在冰箱里冷藏保存,而且最好用保鲜膜包好,以防食物在冰箱内交叉污染。市民及游客在外出就餐、订购外卖时,请选择正规的餐饮单位。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后及时就医。

户外活动应增加液体摄入预防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市民中暑后,轻则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重则可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等,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户外作业人员为中暑的高发人群。

专家异性,高温天气下,不论运动量的大小,市民都需要增加液体的摄入,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在露天或高温环境下工作者,需加强通风降温,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合理调整工休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市民应关注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如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尽可能选择阴凉处行走或活动,避免太阳直晒及体力消耗。市民一旦中暑,应及时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平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如果中暑症状比较严重,出现昏迷、高热、恶心、呕吐、脱水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一旦出现洪涝灾害应加强健康防护

夏季雨量充沛,一旦出现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不仅会对民众出行和生活造成困难,还容易引发多种疾病的流行,如肠道传染病、虫媒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皮肤病等。因此发生暴雨洪涝后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和个人卫生,做好健康防护。

彭佳慧提醒市民,一旦出现洪涝灾害,一定要注意饮水安全,要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水。不用被雨水等污染的水淘米、洗菜、漱口、刷牙,同时注意饮食安全,吃熟食,不吃腐败、霉变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注意生熟分开,食物煮熟煮透后食用,餐具和食物容器使用前要清洗消毒。

市民还要及时清理居室周边的积水、污泥、垃圾等,可使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并保持住所和附近地面整洁干燥。做好受污染水井的清淤消毒,管理好猪圈畜棚及厕所卫生,要在指定区域排放垃圾。

市民还应做好对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的预防及杀灭,主动做好“除四害”活动,及时清理鼠粪鼠洞、垃圾杂物,翻盆倒罐清除积水,防止“四害”孳生,;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可以使用蚊帐、蚊香、杀虫剂等灭蚊蝇防叮咬,预防乙脑等蚊媒传染病。

市民如果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发烧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一方面使自己尽快恢复健康,另一方面也为医务人员判断是否发生传染病提供依据。同时,暑期学生安全也不容忽视,市民应加强对儿童、青少年暑期的安全教育,避免游泳、嬉水时发生溺水事故,注意交通安全,防止其他意外伤害的发生。(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