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硝烟渐渐远去,红色的印记却在时光中愈发清晰。在“八一”建军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进莱西的红色文旅地标,在旧址遗迹中触摸革命温度,在英雄故事里传承奋斗力量,让红色血脉在文旅融合中永续流淌。
前保驾山党支部旧址:胶东革命的第一粒火种
在莱西市姜山镇保驾山新村,一幢青砖小瓦的传统民居静静矗立,这里是胶东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前保驾山村支部委员会的诞生地。1927年12月26日,在全国革命陷入低潮时,李伯颜、孙耀臣两位共产党人怀揣信仰回到家乡,在孙耀臣家西屋点燃了胶东农村革命的第一簇火苗。
他们在此发展党员,建立起党支部,让革命火种在胶东大地燎原。此后,莱西人民踊跃参军支前,5600余名民工参与淮海、孟良崮等22次战役,用小车推起胜利,用担架扛起希望。
孙瑞兰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带领群众搞土改、做军鞋、送公粮,甚至动员亲人参军。1947年,面对还乡团的酷刑,她高呼“革命的血不会白流”,用生命践行了入党誓言。如今,这里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每一寸砖瓦都在诉说着“敢为人先、忠诚为民”的初心。
河崖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政权的“隐形心脏”
在莱西市马连庄镇河崖村,一条长140米的“八路胡同”藏着胶东革命最隐秘的密码,8户人家,就有7人报名参加了八路军,其中有5位壮烈牺牲。青砖灰瓦间,后窗的逃生洞口、新华书店的隐蔽地洞,曾见证无数惊心动魄的瞬间——1939年冬,日军“扫荡”前夕,区委书记田绰永正是从这里的地洞脱险,连夜部署群众转移。
1948年春,胶东行署迁至河崖,这座临河近山的村庄成为红色政权的“隐形心脏”。汪道涵主任在胡同里的旧居灯光常亮至深夜,桌上的电报机滴滴答答,将粮食、炮弹的调拨指令发往前线。北海银行的印钞机转动不息,印制的北海币成为根据地的“经济长城”;战时邮局的邮递员王朋弟带着妻女潜伏,用家书传递着决胜千里的情报。
最动人的莫过于“黄金驿站”的故事。招远玲珑金矿的金条经矿工们藏在饭盒、裤腿里运至河崖,干部们腰缠金条,以开会为名骑马南下,将43万两“通货”送往延安。
如今,胶东行署旧址的煤油灯、北海银行的纸币模板仍在陈列。触摸着“八路胡同”的石墙,仿佛能听见当年的暗号敲击声——这里的每一块砖,都在诉说“隐蔽战线”上的忠诚与智慧。
花园头抗战教育基地:胶东平原的抗日第一枪
“拿起铁锨、粪钩和鬼子拼,守住咱的家乡!”在莱西市院上镇花园头村,那声振聋发聩的呐喊仿佛仍在回荡。1938年3月17日,面对扬言“莱阳城不战可得”的日军,王军光、王子阳等共产党人带领民先队员和村民,用土枪、土炮、铡刀在小沽河畔打响了胶东平原抗日第一枪。
这场战役中,66名英雄壮烈牺牲,王海峰全家11口被烈火吞噬,王清臣母亲与妻子手持菜刀与日军搏斗,他们用血肉之躯粉碎了日军侵占胶东的企图。青岛伪报曾惊呼:“莱阳的老百姓厉害!”如今,花园头抗战教育基地里,连环画、战斗工具还原、烈士名录静静陈列,诉说着 “同仇敌忾、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萌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烽火中的革命摇篮
南墅镇萌山村,藏着胶东抗战的重要记忆。1936年,中共莱阳特支在此举办“萌山党训班”,成为莱西市委党校的前身;1939年,胶东区党政军机关转移至此,高锦纯司令员率五支队在此驻扎,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党员、动员参军,让红色基因融入萌山儿女的血脉。
赵炳礼、赵希敏等英雄带领民兵“反蚕食”、炸汽车、袭据点,用生命守护家园;程淑美等妇女救国会成员做军鞋、送情报,撑起抗战半边天。如今,萌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1-6号纪念馆、文化长廊里,“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的萌山精神,正通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史料代代相传。
解文卿烈士就义处:18岁的青春与信仰
“共产党员不怕死,休想从我这里得到半点消息!”在莱西市水集街道,18岁的解文卿用生命诠释了这句话的重量。这位从小失去双亲的姑娘,在莱西解放后主动加入革命,带领青妇队抬伤员、支前线,16岁成为“支前模范”,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秋,已安全撤离的她因放心不下同志返回村庄,不幸落入还乡团手中。敌人用刺槐棍殴打、铁丝穿身、烈火焚烧,她始终未透露半个字,最终被活活烧死。如今,解文卿烈士就义处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她的故事被誉为“刘胡兰式的英雄传奇”,让“忠贞不屈、信仰如磐”的精神永远照亮前路。
这些红色地标是莱西的厚重篇章,既是历史见证,更是“行走的课堂”。这个“八一”,走进红色文旅地,聆听历史回响,汲取奋进力量,让红色血脉永续,用革命精神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