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空对话”中重温抗日英烈的铮铮誓言
走进即墨革命烈士陵园聆听英雄故事、感受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即墨革命烈士陵园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静静矗立在城市一隅。
园区广场上,“丰碑永志千秋史 英烈精神万古存”十四个字刚劲有力,红色的字迹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广场侧方,黑色大理石砌成的革命烈士纪念墙庄严肃穆,墙体中央用汉白玉嵌砌而成,镌刻了各个历史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英名。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温历史便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每逢节假日,数以千计的市民游客涌入即墨烈士纪念馆,与革命烈士展开“时空对话”——聆听英雄故事,感受红色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
抗战故事代代相传
即墨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60余亩,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岛市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
园内设有纪念馆、悼念广场、烈士英名录纪念墙、有名烈士墓区、大型无名烈士墓等纪念设施,安葬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等各个时期牺牲的1730名革命烈士。
即墨区地处海防前哨,战略地位举足轻重。1938年1月,即墨沦陷,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让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中共即墨县委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带领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组建抗日团体,从政治、经济、军事上给予敌人沉重打击。烽火岁月里,218名烈士以生命为代价,在民族解放的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李兆岐在日军占领即墨时,毅然召集50多名青年,拿起武器,成立“抗日独立中队”。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队伍迅速壮大至五六百人,辗转于多个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虽然他最终因病去世,但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后人。徐晓峰英勇无畏,1944年在潘家屯执行任务时,面对200余名伪军,毫不退缩,因寡不敌众不幸中枪牺牲。陈鹤义为支援抗战,说服父亲卖掉家中十几亩土地,即便被叛徒出卖,在敌人残酷拷打下,依然坚贞不屈,展现出钢铁般的意志……
透过纪念馆内的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遗物,曾发生在即墨这片土地上的三都河战役、麦戈庄战斗、张家遭遇战等战争过往,仿佛跃然眼前。即墨人民以血肉之躯捍卫国土,革命烈士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在陵园东西两侧墙壁上,周浩然等8名烈士的半身浮雕像神情肃穆,眼神坚毅。1937年10月,周浩然满怀报国之志,弃学回乡投身武装抗日救亡。他深入集市、学校、街头和百姓家中,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宣传抗日救亡理论,并成立“抗日义勇军”,英勇地与敌军战斗。1938年3月8日,日寇前往莱阳“扫荡”,周浩然果断带领义勇军联合国民党第九区区队,在集旺疃村三官庙附近设下埋伏,集中火力围歼敌人,毙敌10人,焚毁汽车2辆。作为青岛地区武装抗日完胜第一战,这次的胜利极大鼓舞了青岛人民的抗日斗志。
“火光烛天是我们的前程,白骨遍地是我们的作为,引昼去暗是我们的目的,旋转乾坤是我们的最终。”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播撒革命火种,24岁因叛徒出卖而壮烈牺牲,周浩然曾写下的铿锵话语,正是他短暂却辉煌一生的真实写照,亦是无数革命英烈斗争精神的缩影。
红色精神生生不息
即墨烈士纪念馆的馆志里,收录了一篇辛科缅怀父亲辛铁甲的文章。“在前方打仗时艰苦极了,一年到头就是一件破棉衣,汗水浸、雨水淋,泥里爬、水里滚,一年到头穿着睡觉,身上的虱子滚成了球。”辛科在文章中这样描述父亲当时的艰辛境况。辛铁甲原名辛悦喜,相貌俊雅,像个书生,但他在抗日战争中冲锋陷阵的无畏姿态,完全颠覆了以往书生的模样,被赠予“铁甲”雅号。
如今,辛铁甲的子孙后代分散在全国各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辛科写道,“希望这些孙子、重孙们,世世代代不忘先辈的传统和意志,牢记先辈是怎样为国家为民族浴血奋斗的。”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奋进是最深的缅怀。在纪念馆中,经常有参观者带着鲜花前来缅怀革命先烈,在碑前驻足默哀,致敬先烈们为祖国、为人民付出的血汗。
“我们今日所受的艰苦,便是明日所享的幸福,我们今日流的血,便是明日灿烂的鲜花。”周浩然曾在日记中写下这句话。他的事迹还被拍成红色电影《我是周浩然》。影片讲述了两个名叫周浩然的少年跨越百年的心灵碰撞,现实中的周浩然是一名高二学生,他跟随父母从四川来到青岛,由于家庭、新环境、痴迷游戏等原因而厌学。其间,他偶然得到一本《周浩然日记》,于是两个年代的周浩然便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年后,现实中的周浩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考入心仪的大学。
“东西展厅里展列着32名著名烈士的生平事迹,照片200幅、画片36幅、遗物53件。”即墨烈士纪念馆馆长李涛介绍,“最近放暑假,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自发地来这里缅怀先烈。在这样的场馆中,了解先辈们的人生轨迹,倾听先辈们的故事,对孩子来说是一堂很好的教育课。”
即墨革命烈士陵园每年开展专题活动30余次,年接待10万余人,这里不仅是一座纪念英烈的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一座红色精神的传承宝库。而今的即墨,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伟大的抗战精神,将伴随着活力宜居幸福现代化新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历久弥新,传承不息。(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窦衍凤 王涛)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