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即墨大鼓:弦歌里的胶东记忆,手造节上的非遗新声

当三弦的浑厚与坠琴的柔美在空气中交织,当带着胶辽官话独特韵味的唱词随鼓点流淌,一种传承近300年的民间说唱艺术便在耳畔苏醒——这就是即墨大鼓,一门藏着胶东半岛文化密码的“活态遗产”。如今,这门古老艺术正以崭新姿态走进大众视野,更已报名参加“第四届青岛手造节优秀文创产品征集”,让传统与创新在手造舞台上碰撞出别样火花。

三百年文脉:从乡野书场到文化名片

即墨大鼓的故事,始于明末,成形于清初,在清末民初的乡野市集间走向鼎盛。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它在胶东半岛的沃土上吸收了即墨、崂山、胶州等地的文化养分,逐渐沉淀出“形式完整、脉络清晰”的独特气质。近三个世纪里,它的唱腔回荡在胶东的街巷村落,唱词里藏着《八虎传》的侠义豪情,《刘公案》的民间智慧,更有《赌钱鬼》《小拜年》里的市井烟火,九十余部长篇大书串联起一方百姓的精神世界。

作为中国民间曲艺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即墨大鼓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胶东半岛多种文化交融的见证。它的唱腔里有山海的粗犷,评白中带乡音的亲切,伴奏里藏着传统乐器的巧思——这一切,让它成为承载地域记忆的“文化活化石”。

一鼓一板:解锁即墨大鼓的艺术密码

即墨大鼓以“唱为主,评白为辅”,其艺术魅力深深植根于老艺人的匠心传承。其唱腔堪称“三绝”:慢板(大悲调)长腔婉转,句句带过门,尤为擅长铺陈叙事;四六(欢乐调)则以连唱轻快见长,巧妙运用二三字短促的“抱音”承上启下;而快板(战斗曲)则节奏急促激昂,省去过门与抱音,专为渲染紧张激烈的场面而设。伴奏方面,堪称“双璧”:三弦音域浑厚饱满,与即墨方言的粗犷豪放相得益彰;坠琴则音色柔美细腻,凭借大幅滑音、双滑音等技巧,能精准衬托唱腔的微妙情感。二者一刚一柔,刚柔并济,共同构成了即墨大鼓独特的“声音底色”。唱词创作极为讲究,严格遵循韵辙规律:上句末字必用仄韵,下句末字则必押平韵,如此精心安排,令其读来朗朗上口,听来余韵悠长。评白作为点睛之笔,以胶辽官话为基础,发音细致讲究,生活气息浓郁。同时,又融入一丝舞台化的“徽音”,使这亲切的乡音在舞台上不失表演张力。

演出时,一人掌鼓板说唱,一人弹三弦,一至二人拉坠琴,三到四人便组成一个完整的演出团队。从“搭台”时《大鼓曲》的热闹开场,到“小场”(聊小篇)里《挑女婿》等俗俚小段的诙谐逗趣,再到“开书”后长篇大书的环环相扣,一套流程下来,总能让观众沉醉其中,欲罢不能。

传承与新生:从校园到手造节的破圈之路

如今,即墨大鼓正面临着传承的挑战:传承团队资金有限,发展面临挑战;年轻传承人培养需长期投入,更需就业保障支撑。为此,曲协正积极探索“非遗进校园”模式,在高校中播下传承的种子,让这门艺术在青年一代中延续生命力。


而此次参加“第四届青岛手造节优秀文创产品征集”,正是即墨大鼓探索“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一步。它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非遗活化”的尝试——当古老唱腔遇上现代设计,当乡音韵味融入文创产品,或许能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这门艺术的价值,为它注入新的生命力。


如果你也想近距离感受即墨大鼓的魅力,不妨关注“第四届青岛手造节”,在众多优秀文创中,找找那带着鼓点与弦音的胶东记忆。毕竟,每一份对非遗的关注,都是对历史文脉的守护,都是让传统艺术走向未来的力量。(智慧青岛 刘晓童   通讯员 张国强)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