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水治理“平度模式”获清华大学调研组认可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5日讯 近日,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调研组赴平度市开展专题调研,聚焦农村黑臭水体及生活污水治理的创新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云山镇西宋戈庄、郭家寨村等治理现场,调研组高度评价平度市“精准施策、生态赋能、长效共赢”的治理模式,认为其可为全国乡村振兴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平度经验破解了农村水环境治理的资金、技术、长效性难题,其‘生态+经济’双轮驱动模式具有全国推广价值。”调研组专家表示。

平度作为农业大市,曾面临25处农村黑臭水体分布广、畜禽养殖污染突出等挑战。而如今,在云山镇郭家寨村,集中污水处理站采用“AO+人工湿地”工艺,突破北方冬季低温运行瓶颈,通过“污水治理+农业灌溉”模式,年育苗5万株,节约土地600平方米,创造10—15万元经济价值;蓼兰镇杨家顶子村则创新建设2000平方米滞留塘,储存处理尾水用于绿化灌溉,辅以曝气增氧技术保障水质,设备寿命长达15年,每年补充农田灌溉用水1万余方。这些实践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创造经济价值,形成“治污生绿、以绿养民”的良性循环。

调研组深入平度市农村污水治理现场,与村民、村干部深入交流。“‘平度模式’亮点突出,技术创新针对性强,针对北方气候特点研发低成本、易维护工艺。”调研组专家表示,“平度模式”赋予水体新功能,将生态修复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另外,通过常态化监测可确保治理成效不反弹。(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光丽  通讯员 王蕾 魏瑶瑶)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