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5日讯 近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方宗熙海洋生物进化与发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海洋生物进化与发育”前沿论坛暨暑期学校成功举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昆士兰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瑞典于默奥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30余名杰出学者进行学科前沿报告,围绕动物演化、发育机制、基因组学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入交流,分享了一系列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揭开生命世界的神秘面纱提供了新的视角。
同期,暑期学校招募录取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20余所国内外高校的55名优秀学员参加。
此次论坛聚焦生命起源与演化,涵盖动物复杂性起源与系统演化研究、神经系统演化、干细胞的起源、动物环境适应机制等核心议题。例如,美国科学院与美国科学与艺术双院士、普林斯顿大学Michael LEVINE分享了果蝇胚胎3D基因组及海鞘神经嵴谱系的研究突破;昆士兰大学Bernard DEGNAN从海绵和栉水母等原始动物入手,系统阐释了多细胞动物复杂性状的演化路径;中科院南海所林强研究员揭示了海马体轴进化与雄性怀孕现象的分子机制;北卡罗莱纳大学的Kenneth HALANYCH阐述了系统发育思想在推动进化发育生物学(Evo-Devo)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昆明动物所赖仞研究员从动物毒素适应性角度解析了环境互作的新视角;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的陈凯分享了如何将鹿角杯珊瑚模式化并研究珊瑚性腺发育和附着变态的过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赵呈天教授团队以最简单的动物之一——扁盘动物为模型,追溯了神经元和干细胞的进化起源;王师教授团队连姗姗博士分享了关于无脊椎动物壳内隐藏造血干细胞的发现,为干细胞演化研究开辟了新路径;董波教授团队杨立昆博士报告了关于化学分子诱导海洋幼虫附着变态的神经传递通路的新发现,为理解海鞘幼虫附着变态机理以及海洋污损生物防除提供了分子靶点和应用路径。
还有不少研究关注生物的独特特征及其机制,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赵晖从跳跃青蛙身上探索学习机制,为理解动物行为的进化与神经基础提供了新方向。北京大学的张蔚探讨了蝴蝶中拟态和伪装的进化与多样化,展现了生物在生存竞争中演化出的奇妙适应策略;北京大学梁希同分享了头足类动物伪装的神经和进化机制。此外,技术创新驱动学科交叉,多位学者展示了基因编辑、单细胞技术、信息生物学在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会议期间学者们还就生命之树重建、极端环境适应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未来跨学科合作奠定基础。
此次学术论坛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学者搭建了一个高效的交流平台,众多前沿研究成果的展示和分享,不仅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解决生态安全、疾病防控等实际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本届论坛后续将持续聚焦多个重点方向,积极推进海洋生物进化发育国际交流,继续围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演化机制,深化海洋模式生物及进化节点生物的发育遗传学研究,探索生命起源、进化与发育的内在关联机制,同时聚焦遗传、演化、发育、再生与疾病等领域的内在联系,并加强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为解析生物演化规律、调控生命过程提供多维度研究视角,推动海洋生物进化与发育研究向更高水平迈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通讯员 王翔)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