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医院门诊名称,玩哪门子“套路”?

青岛日报社/评论员 王学义

医疗机构的门诊名称不能再玩“套路”了。近日,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医疗机构门诊名称管理工作的通知》,直指部分医院、诊所花里胡哨乱起名等行业乱象。

去医院看病,首先要找对科室门诊,但很多患者在这第一步上就被“绕晕”了。有的门诊玩起谐音梗,把“泌尿”改为“秘尿”,看似尊重隐私,其实并不准确,也容易引发焦虑;也有的非常笼统,“特色门诊”不说明领域,“疑难病门诊”没有诊疗范围;还有的打出“协和同康”“华山医疗”等名称,让患者误以为这些门诊与权威医疗机构存在关联,其实压根没有……这些奇葩名称,让很多患者在看病的第一步就犯了难。

这些医疗机构为何在门诊名称上玩“花样”?整体来看,要么是过度营销、擦边营销,想用“花架子”博出位、赚名声,要么是忽悠患者,让患者多花钱。这不仅涉嫌虚假宣传,对患者权益也是一种侵害。

门诊是医疗机构开展服务的最前沿窗口,一目了然是基本要求。人们去医院主要是为了看病,不是“猜字谜”。医患之间原本就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门诊名称应直接展示诊疗科目,准确反映服务特色,这样才能让患者“找对门”。假如名称与实际服务脱节,让人云里雾里,轻则容易导致挂错号、走错科,提高就医成本,重则可能延误治疗。尤其是对很多老年患者来说,本来去医院就感觉力不从心,再碰到这种人为设置的就医障碍,更会不堪其苦,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门诊随意起名的乱象,已经到了必须整治的时候。此前,有的地方已着手整治。今年3月,贵州发布《关于进一步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的通知》,针对民营医院门诊命名提出了规范要求。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又发布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当遵循依法合规、科学规范、清晰准确的原则进行门诊命名,原则上应当与诊疗科目相匹配。同时,还专门提到,不得使用违反公序良俗、容易引发社会焦虑和争议的名称等。

国家卫健委此次出手,不仅是治理“门面工程”,也是要推动医疗行业回归本位。各医疗机构应全面梳理门诊设置与命名情况,对问题立刻整改,提升患者就诊体验。对那些拒绝整改的医疗机构,要坚决处理。否则,那些能从套路中获利的机构,怎么肯乖乖罢手?

还应看到,规范医疗机构门诊名称,不是禁止创新。此次通知中特别提到,“特色门诊名称应当真实、准确、简洁、清晰地反映专科特色和诊疗范围”。当下,很多三甲医院开设门诊的新趋势就是,以“症状”为导向和归类,患者通过具体症状选择要去的门诊,剩下的事情交给专家解决。

门诊“名”不正,则患者“医”不顺。规范门诊名称,“让患者少走弯路”,更便捷、更精准地找到合适的医生,是人心所向,也事关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