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赴高原,青岛医生把“行走的希望”送到藏族同胞身边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4日讯 近日,青岛市市立医院“骨道匠心・筑梦健康”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第五次踏上青藏高原的土地。这支集结了骨科、麻醉、康复、院感、护理等多学科力量的队伍,携着黄海之滨的炽热温情,奔赴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在那里,无数被骨关节病痛困扰的藏族同胞正翘首以盼,期待着这份跨越山海的“行走的希望”。此行,服务队不仅为需手术者精准施术,更面向当地的农牧民开展义诊筛查服务,让优质医疗资源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

8月26日正午,医疗队刚下飞机,来不及细品高原的清冽空气,稍作安顿便直奔当地医院。他们此行的首要任务,是为前期初筛需手术的患者开展围手术期相关指导及专题科普讲座。

一如前四次赴藏时的场景:医院走廊里,患者和家属早已静静等候。当医疗队队员走来,一双双眼睛骤然亮起,那眸底里盛满了期待与信任。

次日清晨,手术正式启动。为最大化提升手术效率,市立医院党委书记、骨科专家于腾波与骨科中心东院骨关节外科主任戴世友各率一支手术团队,在三个手术间无缝衔接、轮轴手术。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8个小时里,高原缺氧的稀薄空气,与手术操作的高精度、高强度交织,对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是严峻考验。

手术间隙,他们匆匆用餐、补水、吸氧,便立刻重返岗位。让藏族同胞重拾“行走的希望”是支撑他们咬牙坚持的信念。当日,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人喊累,亦无人退缩。

每一台手术结束,手术室外总有等着敬献哈达的家属,待医护人员走出,郑重地为他们挂在脖子上。洁白的哈达是他们最郑重的心意,是无需过多言语的感恩,是把“救命之恩”妥帖捧在手心的纯粹敬意。

接受手术的患者藏族老人顿珠(化名)罹患严重的膝关节病变多年,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锋上,尤其阴雨天,疼痛更是钻心刺骨。儿子早逝、孙女年幼的困境,让她根本无力承担手术费用,平日里只能用纱布将膝盖紧紧缠裹,靠麻木感勉强掩盖剧痛。等待时,老人枯瘦的手始终在揉搓变形的膝盖,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无助——她从未奢望过,千里之外的青岛专家会跨越万水千山,把免费手术送到自家门前。

当青岛专家小心解开老人膝盖上层层缠绕的纱布,细致检查病情时,顿珠用生硬的汉语反复确认:“不要钱?真的吗?”在得到肯定答复的瞬间,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幸福的笑容,颤抖的手悄悄拭去了眼角的泪滴。

手术全部结束,医务人员准备启程奔赴义诊时,此前接受过治疗的患者也专程赶来,一条条哈达层层叠叠,挂满了医护人员的脖颈。五次赴藏的戴世友,望着颈间的哈达,眼眶泛红:“当他们握住我的手,将我的手轻轻贴在自己额头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那份真挚的信任与尊重,是世间最珍贵的馈赠。”

医疗队此行的最后一站是前往萨迦县扎西岗乡义诊。原本计划一小时的义诊,因陆续赶来的患者,足足延续了三个小时。义诊中,一位50岁的低保户令人牵挂。自8岁起,她便无法站立行走,只能靠一只手辅助“蹲行”,且无子女亲人照料。得知她的困境后,戴世友当即代表医疗队捐款500元,保障她后续基础检查的费用。“我们会持续追踪她的检查情况,争取能让她到青岛接受手术,圆她一个‘站起来’的梦想。” 于腾波说。

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与特殊劳作习惯,让骨关节疾病成为当地高发病症。2023年,青岛市红十字会与青岛市市立医院联合发起“山海相拥 大爱同行——高原疾病救治项目”,在青岛市援藏干部人才组的支持下,将免费手术送到藏族同胞“家门口”。从技术输出到万里驰援,医院始终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指引,两年间五度组团赴藏,以实际行动增加公益医疗的广度和健康帮扶的深度。截至2025年8月,医疗队已累计完成112台高原手术,接收39名患者赴青岛治疗,总计为151位藏族同胞解除了病痛。这份跨越山海的守护,早已超越医疗援助的范畴——它是青岛医者对藏族同胞的承诺,是大海与高原的深情相拥,更是“行走的希望”在雪域高原的永续传递。

五次赴藏,医疗队最直观的感受,是当地医护人员手术配合度的显著提升。从最初的忙乱,到如今的有条不紊,他们已逐渐熟悉并掌握了标准化手术流程。而“术后6小时下地行走”的“医护康”一体化方案,更成为当地的医疗共识。麻醉手术科主任毕燕琳道出了所有队员的心声:“我们反复开展麻醉应急演练,推行‘全流程带教+模块化培训’模式,就是希望将技术转化为可复制的标准化流程。唯有让这些能力扎根高原,才能真正实现长久的健康守护,这是我们来这儿的每一个学科、每一位医者的心愿。”如今,医疗队与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的“沉浸式”协作,这份心愿逐步照进现实。(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通讯员 刘芳)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