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在青成立,精准布局一系列“国内联动枢纽+国际合作节点”,五年内将实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超500项,服务各国科技企业超1000家,促进成果转化落地超100项——
再担国之重任,青岛建设上合科创合作“桥头堡”
推进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建设
●从今年起到2030年,要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创一流”的总体目标,形成部省联动的创新协作体系
●在上合组织框架下,立足山东、服务全国,统筹整合山东现有相关平台资源,构建一个国际创新要素高度集聚、资源配置快速高效、人才交流互动频繁、成果落地渠道畅通、双(多)边合作开放共赢的高能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秉持“立足山东、辐射全国、面向上合”理念,积极拓展合作渠道,精准布局一系列“国内联动枢纽+国际合作节点”:国内联动枢纽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武汉、西安等地区布局;国际合作节点依托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布局,全面建成创新协作网络
●承担科技人文交流、联合技术研发、国际技术转移转化、高标准国际智库建设等多项重点任务
因开放而生、因创新而兴,在这个“上合时刻”,青岛再次站到全球舞台的聚光灯下。
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会上宣布,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简称“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9月4日,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在青岛挂牌,由省科技厅统筹推进。
国之重任,再一次赋予青岛更大的责任与机遇。
回溯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行,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成为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时代使命;如今,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挂牌,再次将青岛推向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前沿。
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的成立,是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的重要成果,是中方倡议与各方共识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弘扬“上海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该中心将坚持“立足山东、辐射全国、面向上合”理念,打造上合组织国家科技合作的重要枢纽,为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贡献科技力量。
当科技创新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深化合作的核心议题,青岛不仅要为上合组织国家科技协同提供物理空间与资源链接,更要以自身实践为多边合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从经贸合作的“先行区”到科技创新的“协作枢纽”,青岛与上合组织的联结,早已超越单一领域的合作,已形成涵盖政治互信、经贸往来、科技合作、人文交流的全方位纽带。
青岛再次成为上合合作成果的重要承载地,既是过往砥砺奋进的成就,更是未来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
9月4日,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在青挂牌。
面向上合,织就“创新协作网”
9月初,青岛浩赛机械有限公司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建设的海外仓历经月余的试运行,即将正式启动。浩赛机械海外仓涵盖产品展示、销售、培训、仓储、物流等功能,是青岛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上合组织成员国高质量“扬帆出海”的生动缩影。
无独有偶,海氏海诺集团与蒙古国机构合作开发小分子玻尿酸新功能,生产的低分子玻尿酸注射液已在蒙古国获批上市。
显然,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的科技合作早已跳出“实验室阶段”,深入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技术—产品—市场”的完整闭环。
将视野扩展到更多创新机构,可以看到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合作历来注重务实高效,已在科研攻关、交流签约、平台建设、涉外培训等领域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
在联合研发领域,青岛高校院所主动对接上合组织国家需求,推动关键技术协同突破。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斯捷潘诺夫物理研究所携手,助力提升双方海洋环境监测与安全保障能力;青岛农业大学则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农业水利与机械工程大学合作,聚焦干旱灌溉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发,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签署合作协议,青岛持续深化双边协作机制。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发展中心推动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俄罗斯圣光机大学签订共建协议,为两国人才联合培养、学术交流搭建新通道;青岛农业大学联合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等机构,与俄罗斯农业工程中心、圣彼得堡国立农业大学等俄方单位共同签署《中国-俄罗斯农业装备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合作协议》,推动农业装备领域创新资源共享与产业协同。
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实现“多点开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共建中俄FIO-POI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聚焦海洋与气候领域前沿问题开展联合研究;青岛农业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合作建立“中乌马铃薯高产技术联合研发基地”,助力当地农业增产增效……
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体制机制的畅通。青岛提前布局,打造了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相关创新平台,架起了一座“桥梁”,将青岛的创新资源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发展需求紧密相连。
据统计,青岛已与俄罗斯总统办公室、哈萨克斯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等10余个上合组织国家政府部门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与俄罗斯工程院、莫斯科国立大学等30余家海外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4位、先进技术成果百余项,成功牵线产业化合作项目24项……
这些数字背后,是青岛对“上海精神”的深刻实践——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互利共赢”的深度协作。
更令人瞩目的是,青岛立足国内、面向上合组织系统构建创新协作网络,在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家的多个城市布局创新节点,让青岛的科技服务能够直达上合组织国家的创新一线,为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的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覆盖全球,构建“合作生态圈”
如果说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合作是青岛国际科技合作的“特色篇章”,那么覆盖全球的合作网络与机制,则是青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底气”所在。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例,青岛精准对接不同区域合作需求,构建多维度合作体系。除了面向上合组织高标准推进多边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外,青岛还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扎实推进中国—泰国轨道交通、中国—沙特石油能源两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其中,中泰实验室已开展10余项联合攻关,帮助泰方建立高速列车试验验证能力;面向日韩,获批成立“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青岛基地”,推动三国前沿共性技术研发与人文交流……
中外嘉宾聆听会议内容。
以联合攻关助力产业技术升级,青岛设立市级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聚焦生物医药、海洋装备、智能家电等重点领域,支持领军企业与海内外企业、机构开展联合技术研发。比如,海尔集团作为标杆企业,与亚马逊、微软、德国TUV等合作成立全球联合场景实验室,与日本福乐赐研发居家护理床布局智慧养老产业,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突破洗衣机减振技术……目前已在全球设立十大研发中心、71个研究院,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大型家电品牌零售量榜首。
在交流合作层面,青岛更擅长“以活动聚人气、以平台汇资源”。今年6月,青岛承办“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中俄高技术和创新合作工作组第十六次会议”,推动中俄双方就科技合作路线图达成共识;7月,又承办科技部和欧洲空间局“龙计划”六期国际学术会议,吸引19个国家300余位科学家参会。此外,四届“上合组织成员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三届“中日韩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的持续举办,累计吸引10余个国家的项目参赛,促成一批高质量项目签约落地。这些活动不再是“一次性的热闹”,而是成为青岛常态化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窗口”,让国际合作的氛围在这座城市愈发浓厚。
常态化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青岛还加码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市科技局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青岛已培育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3家,涉及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海洋技术等重点领域,覆盖俄罗斯、德国、韩国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基地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动的“面”,共同构成了青岛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桥头堡”。
为了让这些平台真正“活起来”,青岛拿出了实打实的政策支持。根据《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补助资金实施细则》,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及绩效评价优秀的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奖补。
这种“以奖促建”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基地的创新活力,更吸引了一批优质国际资源向青岛集聚。例如,青岛思锐智能与芬兰倍耐克公司合作,联合研发出的高能离子注入机等设备,相关产品实现全球出口,居国际细分领域首位。这样的技术突破,正是青岛国际科技合作“含金量”的最佳证明。
可以说,从全局视角审视,青岛之所以能承担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这一战略使命,在于它早已构建起“战略定位+平台支撑+产业实力”的立体优势。
“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创一流”
“我对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科技创新合作十分关注,这次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的成立是个很好的契机,将更利于我们开展国际合作。”在挂牌仪式现场,阿瑞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维克托·基谢廖夫对记者表示,来自俄罗斯的他现在已经在青岛定居。维克托·基谢廖夫多年从事技术贸易工作,在出口领域经验丰富,目前储备出口订单额超10亿元。
维克托·基谢廖夫的感慨代表着中外企业家的共同感受,也浓缩着对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的满腔期待。该中心要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推动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发展战略对接,创新科技合作机制,营造双(多)边国际科技合作的开放创新生态。
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致力于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伙伴关系,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积极顺应国家在国际合作与科技创新方面的战略导向,逐步建成面向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综合性创新合作平台,重点开展科技人文交流、联合技术研发、国际技术转移转化、高标准国际智库建设等任务,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从建设原则来看,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按照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行相结合的模式运营,形成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合作模式;坚持“服务大局,统筹推进”,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整合山东优势资源,辐射带动全国;坚持“需求牵引,应用驱动”,注重上合组织成员国共同需求,推动建立“共同出题、共同答题”的合作机制,构建创新协同网络和产业协作体系;坚持“接轨国际,优化生态”,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区域性多边科技合作机制,形成标准统一、规则一致、法治规范的创新生态。
从今年起到2030年,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要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创一流”的总体目标,形成部省联动的创新协作体系。在上合组织框架下,立足山东、服务全国,统筹整合山东现有相关平台资源,构建一个国际创新要素高度集聚、资源配置快速高效、人才交流互动频繁、成果落地渠道畅通、双(多)边合作开放共赢的高能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中心+国内联动枢纽+国际合作节点”
具体来看,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将设立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按照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行相结合、“事业单位+公司”模式运营。遴选优势高校院所承担创新职能,推动实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高校及科研单位开展创新合作。
该中心秉持“立足山东、辐射全国、面向上合”理念,积极拓展合作渠道,精准布局一系列“国内联动枢纽+国际合作节点”:国内联动枢纽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武汉、西安等地区布局;国际合作节点依托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布局,全面建成创新协作网络。
在该框架体系下,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设定了多项重点任务。
加强创新领域人文学术交流被放在首位。将积极举办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大会、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展等形式丰富的品牌活动,密切创新领域人文交流,扩大成员国教育与科研机构间的学术交流。
项目是国际科技合作最直观的形式。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将持续推进联合项目遴选,在优先领域推动启动创新性联合试点项目。例如,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医疗卫生、现代农业、气候变化等领域,积极开展双边、多边联合研发,五年内实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500项以上,推动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45个。
鼓励开展跨国技术转移,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还将建立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提升国际技术转移经理人、知识产权等方面服务水平。目标是五年内服务各国科技企业1000家以上,对接创新需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2000项以上,促进成果转化落地100项以上。
为长远发展锻造引擎,建设高标准国际智库是“源头活水”。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将建立上合组织成员国国际智库,成立上合组织国际智库联盟,与各方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及实践经验交流,为国际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站在新的起点上,上合科技创新合作中心的落地,对青岛而言是责任和使命。
未来,随着“中心+国内联动枢纽+国际合作节点”架构的逐步完善,青岛必将在深化上合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打造更加紧密的上合命运共同体贡献青岛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文 韩星/图)
青岛日报2025年9月5日3版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