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合作擘画国际“新坐标”,青岛着力建设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

青岛着力建设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在“海洋十年”、海洋联合科考等方面担当先行

蓝色合作擘画国际“新坐标”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牵头申报的“海山生境绿洲关注(SHOW)”项目入选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联合国“海滨之城”平台全球秘书处落户青岛;2025年生态环境部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与海洋环境保护国际研讨班在青岛开班……今年以来,青岛在海洋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实现多点突破。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作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宣示地,青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建设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在搭建国际海洋交流新平台、拓展国际海洋合作新空间方面擘画了国际“新坐标”。

在“海洋十年”平台、项目建设上引领发展

“海洋十年”是近年来联合国发起的最重要的海洋倡议,旨在将海洋科技创新与全球海洋综合治理深度结合,推动形成海洋科学解决方案,最终形成“我们所希望的海洋”,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国内,青岛已成为深度参与“海洋十年”的一座城市。2023年,全国唯一由自然资源部批准,聚焦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计划,部省市三方共建的合作中心——“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地青岛。2024年以来,中心重点支持8个“海洋十年”科技合作项目发展,合作范围由东北亚地区国家拓展到北太平洋和环北极国家,开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局面。

今年6月,联合国“海滨之城”平台全球秘书处正式落户“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期待秘书处能够充分发挥青岛的区位与资源优势,推动全球海滨城市在海洋治理领域的深度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政策与区域协调主管、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协调员朱利安·巴尔比埃表示。

平台建设之外,青岛在“海洋十年”行动方面也走在前列。“我们牵头的‘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OSF)国际大科学计划进展非常顺利,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关注,参与国家从2022年申报时的25个拓展到现在的52个,课题数量从最初的6个拓展到现在的11个,合作伙伴与覆盖内容大幅提升。”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研究员说。

“海山生境绿洲关注(SHOW)”项目将联合研究深海海山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及其多尺度连通性;“亚洲主要三角洲海岸带灾害防治”项目将系统评估亚洲主要三角洲海岸带灾害的强度、时空分布、风险和未来发展趋势……截至今年6月,青岛共有12个项目入选“海洋十年”行动,占全国三分之一,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以培训、联合科考等方式深化海洋国际合作

今年9月,2025年生态环境部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与海洋环境保护国际研讨班在青岛开班。本次培训班由生态环境部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共有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斐济等14个国家的学员参加。

承办国际海洋研讨班,是青岛开展海洋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王雪鹏表示,中国海洋大学已连续三年承办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设项目,学校将聚焦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与海洋环境保护,持续深化与各国政府有关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社会企业的多领域合作,为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支持,为加快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贡献。

无独有偶。今年4月,中国-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培训和研究中心“区域环境管理计划”2025年度培训班在青岛正式开班,来自阿根廷、印度尼西亚、智利等19个国家的24位学员参加。该中心是国际海底管理局与中国自然资源部建设的首个联合培训与研究中心,位于青岛,目前已经面向超过40个国家的近百余名学员开展了培训活动,并积极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联合研究合作。

海洋联合科考,是深化国际海洋合作交流的务实举措。2024年,“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搭载5大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18位科学家完成西太平洋国际航次任务,成为中国同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共谋发展、共享成果的生动实践。今年,青岛在海洋联合科考方面又有新进展——7月,第九次中俄海洋联合科考航次起航。

该航次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联合组织实施,是2010年以来双方执行的第九次联合科考。本航次共有中俄双方25名科考队员参加,科考成果有助于重建海洋与气候的历史演变过程,对于预测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对区域海洋生态、渔业和运输等领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开放向海,一直是青岛鲜明的发展特质。在国际海洋事务中,从最初的跟踪参与,到逐步成为担当一面的蓝色伙伴,青岛不断谱写海洋国际合作交流新篇章。(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