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5日讯 在中国,淋巴瘤已成为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分类之复杂、诊断之困难,堪称“癌中千面”。在9月15日世界淋巴瘤日到来之际,观海新闻记者走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淋巴瘤科。作为全省三级综合医院中最早成立的淋巴瘤专科,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淋巴瘤诊疗的规范化、精准化与国际化发展,走上了一条“十年磨一剑”的专病专治之路。
近年来,该科室不仅让众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获得了比肩国内顶尖水平的诊疗,更凭借扎实的临床数据与创新研究成果,连续登上国际顶级学术会议讲台,发出了铿锵有力的“青岛声音”。近日,淋巴瘤科主任赵霞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度解析该团队如何以“专精特新”的战略,为青岛及周边地区淋巴瘤患者打造一片守护生命的绿洲。
专病专治“极致细分”
锻造精准诊疗“利刃”
“医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能真正钻研透一种疾病,已经是莫大的成功了。”这是赵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青大附院淋巴瘤科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
诚然,淋巴瘤并非是一种单一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分类中,其亚型超过100种,且“同病不同治,同病不同命”的特点极为显著。在许多医院,淋巴瘤的诊疗通常分散在血液科或肿瘤科。而在青大附院,淋巴瘤科自成立之初便坚定地“只收淋巴瘤病人”。这种极致的专注,带来了诊疗水平的飞跃。
“我们集中全科之力研究这一种疾病,能更敏锐地把握不同亚型的最新诊疗进展,为患者制定最个体化的方案。”赵霞介绍,目前,科室收治了青岛大部分淋巴瘤患者,大量临床实践反过来又极大促进了医生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精进。将“专病专治”理念推向高潮的,是淋巴瘤科率先成立的惰性淋巴瘤中心和T细胞免疫疗法中心。这两个中心的设立,体现了从“专科”到“专病”再到“专人”的“极致细分”。
谈及两大中心成立的初衷,赵霞解释:“这不是简单的分诊,而是基于不同患者群体的深切需求。”惰性淋巴瘤患者常陷入“等待观望”的误区,但“惰性”不等于“无害”,需要一个中心来系统性地告诉此类患者,何时该出手治疗,如何选择方案,目的是让此类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像管理慢性病一样接受规范随访和精准干预。
而T细胞免疫疗法中心,则专门为复发难治患者点燃希望之光。“这里集中了双特异性抗体等最前沿的治疗技术,我们想告诉患者,即使复发,也远未到放弃的时候,每年都会有新药和新方案出现,我们会陪患者一起闯关。”这种极致的细分,确保了无论患者是初诊、复发还是属于特殊类型,都能在淋巴瘤科找到最对口的专家和最精准的方案,真正实现了从“看病”到“看人”的转变。
科研反哺
在国际舞台发出“青岛声音”
临床是科研的源泉,而科研是临床的翅膀。对于青大附院淋巴瘤科,科研成果绝非停留在纸面上,而是直接转化为提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硬实力”。
自2022年接任科主任以来,赵霞带领团队专注淋巴瘤精准诊疗的同时,不断总结临床数据和治疗经验。短短三年间,青大附院淋巴瘤科的研究成果频频亮相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他们的研究聚焦于临床最棘手的问题,如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优化治疗、复发难治患者的挽救方案,以及最为棘手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这不仅标志着科室诊疗水平已与国际接轨,更意味着中国淋巴瘤诊疗的临床经验正在为世界贡献智慧。
“我们分享的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基于我们真实患者群体的数据总结出的‘青岛经验’和‘青岛方案’。”赵霞举例说,“比如,我们探索了某些新药联合方案在特定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令人鼓舞。我们把这些成果展示出去,一方面给我们的患者和同行以信心,另一方面希望能吸引更多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加入。” 淋巴瘤科近年来牵头成立山东研联体,作为主中心单位,其积极与省内淋巴瘤相关专业的医疗专家合作,积极推动多中心研究,从而让数据的说服力更强。“最终目的是让我们应用的淋巴瘤诊疗指南有更多来自我们自己的科研和临床证据。” 赵霞说。
淋巴瘤科坚持“临床-科研-临床”的闭环思路,使得科室的诊疗水平持续进入良性循环。国际前沿的思维被带回来应用于临床,而临床中发现的宝贵经验又经过提炼淬炼,反馈给国际学界。最终,这一切的落脚点,都是让淋巴瘤患者第一时间享受到经过国际视野验证的、最前沿、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AI+人文驱动
全病程管理更有温度
淋巴瘤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治疗结束并不意味着健康管理的终结。为此,淋巴瘤科率先在省内牵头成立了“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淋巴瘤全程管理分会”,旨在构建一个“治疗前-中-后”无缝衔接的守护模式。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治好病,更要管得好,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同时又能及时监测,防止复发。”赵霞如此定义“全程管理”的内涵。然而,现实情况是医护人员的精力有限,而患者的问题无穷无尽,为破解这一难题,淋巴瘤科找到了一个充满科技感又饱含温情的答案——AI数字人。
近年来,淋巴瘤科成功推出了以赵霞本人为原型的AI数字人助手。“它知识库里的所有内容,都源自我们团队精心编写的脚本,源自患者最常问的上千个问题。”赵霞介绍,患者只需关注青大附院淋巴瘤科的微信公众号,就能随时随地与这位“AI赵教授”见面,听她生动地讲解淋巴瘤知识、治疗注意事项、出院康复指导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AI数字人还可以完成与患者的互动答疑。
“AI数字人不是要取代医护人员,而是我们的超级助手。”赵霞阐释其价值,“它将医护人员从重复性的科普讲解中解放出来,让我们能更专注于复杂的病情决策和深度的人文沟通。同时,它又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和可及性,即使患者在深夜里感到焦虑,也能立刻获得准确、专业的解答,这是一种巨大的安慰。”
创新的“AI+人文”双驱动模式,构成了全病程管理的数字化基石。线上,AI数字人提供7×24小时的不间断暖心陪伴与知识支持;线下,专业的医疗团队提供精准的治疗和定期的随访,两者共同为淋巴瘤患者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真正实现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人文精神。
在采访的最后,赵霞强调说:“我们所有的努力,无论是专病专治、科研创新还是AI赋能,最终目标只有一个——让每一位淋巴瘤患者都能有尊严、有希望、有质量地生活。这条路很长,但我们很坚定,并且会一直走下去。”(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文/图/视频)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