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5日讯 走进赛轮集团展厅,各色轮胎整齐陈列,宛如一座“轮胎科技博物馆”:适配中高端新能源汽车轮胎,可显著降低滚动阻力,将耗电量降低8.8%;全天候轮胎则可适应多种天气温度,让驾驶无惧“严寒酷暑”;还有曾刷新F4方程式赛道纪录的全热熔胎面,胎面纹路里藏着速度与安全的密码……
这些覆盖不同应用场景的轮胎,均源自同一项核心技术——赛轮自主研发的“液体黄金”材料。这是赛轮集团以科技创新“重塑”轮胎行业的缩影。
从2002年在青岛诞生,到2024年首次在企业综合实力与品牌价值榜单上双双跻身全球轮胎企业前10强,再到2025年蝉联“中国最具价值轮胎品牌”、上榜“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赛轮集团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用二十余年时间成长为中国橡胶轮胎行业的领军者,以头部企业的姿态,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成为兼具技术深度与全球视野的标杆企业。
产学研用拧成“一股绳”,打破“魔鬼三角”
“给轮胎提性能,就像‘拆东墙补西墙’—— 想让它更省油,耐磨性就会下降;想让刹车更安全,滚阻又会变大。”在赛轮集团,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秘书长、赛轮集团党委副书记顾锴给记者介绍。而这个被行业称为“魔鬼三角”的难题,困扰了全球轮胎企业上百年,直到“液体黄金”技术出现,才终于有了破解之道。
这项技术的诞生,离不开赛轮和青岛科技大学的“深度绑定”。作为中国橡胶行业的“黄埔军校”,青科大从1950年建校起,就为行业培养了一半以上的技术人才;而赛轮的成长轨迹,始终与这所高校紧密相连。2009年,赛轮联合青科大、软控股份,共同建起了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橡中心”),正式搭建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迎来了企业关键的“技术合伙人”——全球顶尖橡胶科学家王梦蛟。
2011年,69岁的王梦蛟被赛轮创始人袁仲雪“建立真正研究机构”的愿景打动,选择加入国橡中心下属的怡维怡橡胶研究院,带领团队深耕基础研究。彼时,传统物理炼胶技术靠“暴力混合”,将橡胶与填料结合,不仅分散不均,还会破坏橡胶分子结构——这正是“魔鬼三角”难以突破的核心症结。王梦蛟团队另辟蹊径,提出“化学炼胶”思路:将橡胶用溶剂溶解,让橡胶和纳米颗粒在液体状态下进行分子级“温柔结合”,再去掉溶剂,做出一种叫EVEC®的新材料——这就是后来被业界广为赞誉的“液体黄金”。
从实验室里的想法到生产线的产品,这条路走了整整十年。期间,配方调试了上万次,设备改了几十版,甚至发现了以前文献里从没记载过的化学反应。2016年,国际权威杂志《国际轮胎技术》把这项技术登上封面,还起名“liquid gold(液体黄金)”,称其“让中国轮胎工业超越世界顶尖水平”。
2018年,第一条液体黄金轮胎成功下线;2021年,“液体黄金”轮胎正式面向全球发布,乘用车胎直接拿到了欧盟最高的AA级认证;到2023年,适配新能源汽车、豪华轿车的多款“液体黄金”轮胎陆续上市,覆盖了主流高端车型。现在,经德国权威机构测试,用了“液体黄金”的轮胎,平均能够节能7%-12%,油车每百公里可节省一升油,新能源车每百公里可多行驶40-60公里;雨天刹车时,刹车距离比国际一线品牌的轮胎还能短5到7米——这段距离,可能就是交通事故和安全之间的距离。同时,轮胎耐磨性也表现优异,真正实现了“节能、安全、耐用”三者兼得。
这种“市场导向、校企联动、平台共创”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不仅孕育了“液体黄金”,还催生出更多创新成果。比如,赛轮与青科大联合研发的63英寸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2016年成功下线后打破国外垄断,如今已为约翰迪尔、徐工集团等国内外矿业机械巨头提供配套;再如,采用VF技术的农业子午胎,能在低压状态下承载更重负荷,成了全球农机企业的“香饽饽”……截至2024年,赛轮已建立起乘用车胎、卡客车胎、非公路轮胎三大自主技术体系,拥有2000多个产品规格,研发实力稳居世界前列。
拒绝“单打独斗”实现协同发展,引领行业链式升级
“以前做轮胎,是工厂只管生产,供应商只管供货,各干各的;现在有了国橡中心和‘橡链云’,从橡胶原料到轮胎成品,再到旧轮胎回收,整个产业链都能‘联’起来。” 在顾锴介绍的同时,赛轮的智能制造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橡链云”平台正实时跳动着数据:3200多家供应商的物料库存、2000多家经销商的订单需求、近6万家门店的销售情况,甚至海外工厂的生产进度,都看得一清二楚。“我们要做的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展,而是搭建一条自主可控、能让全行业共享成果的产业链。”顾锴说。
作为全球首个投入使用的橡胶工业互联网平台,“橡链云”的诞生,源于赛轮对产业链生态的深刻理解。早在成立之初,赛轮就以“青岛赛轮子午线轮胎信息化生产示范基地”为起点,开行业“两化融合”之先河,积极探索“信息化带动行业创新发展”的转型路径。2020年平台正式发布后,赛轮将智能制造从单一工厂拓展到全价值链——纵向打通“人、机、料、法、环、测”所有工序,构建起行业最完整的机理模型库;横向连接上下游企业,实现从供应商到终端用户的全链路协同。
在沈阳赛轮工厂,得益于“橡链云”赋能,35秒就能生产一条轮胎,而轮胎植入的RFID芯片如同“身份证”,让产品从生产、运输到使用、回收,全生命周期数据可追溯;在越南、柬埔寨等海外工厂,通过“橡链云”的远程运维系统,国内工程师即便身处青岛也能通过VR眼镜指导当地工人调试设备,解决了跨国技术支持的难题。
这种产业链生态思维,早在国橡中心成立时就已埋下伏笔。它不只是个研发机构,更像一个“产业链纽带”,把橡胶行业的“产学研用”资源都整合到一起。由国橡中心牵头,涵盖十大板块的完整产业链逐步构建:教育板块由青科大输送专业人才,研发板块以怡维怡研究院为核心提供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材料板块由益凯新材料负责液体黄金产业化,装备板块由软控股份提供高端智能设备,轮胎板块则由赛轮实现终端产品生产,再通过循环利用板块“吃干榨净”废旧轮胎,形成“从源头到终端”的闭环……
如今,这条产业链已培育出4家上市公司,其中软控股份连续三年位居全球橡胶机械领域第一,赛轮则成为中国首个“走出去”海外建厂的轮胎企业,在全球布局十大生产基地。2024年,赛轮以超36亿美元销售额再次进入全球轮胎企业前10强,并且成为前十强中增速最快的企业。
保障经济效益的同时,赛轮还通过产业链协同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2024年,企业正式发布的“eco+”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2030年轮胎可持续材料含量达40%、2050年实现100%”的目标。目前,赛轮已推出可持续材料含量达75%的半钢子午胎和含量达80%的全钢子午胎,轮胎磨损颗粒对环境无污染,生产环节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较2022年最大降幅分别达23.7%和29.9%,MSCI ESG评级、EcoVadis评级等均位居中国轮胎企业前列。
从青岛到全球,从“液体黄金”到“橡链云”,赛轮集团以科技创新为针,以产业链协同为线,编织出中国轮胎工业的新图景。正如袁仲雪所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条好轮胎都承载中国智造的力量,让橡胶工业真正站上世界新高度。”(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