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话养生:玉露生凉,秋风送爽!专家提醒健康莫“燥”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7日讯 “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当清晨的草叶凝起晶莹露珠,7日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之名,正源于夜间温度降低,露水凝结呈现白色。晨雾还未散尽时,露水已悄悄铺满了天地。田埂边的狗尾草,缀着细密的露珠,像缀了满穗的碎钻,风一吹便轻轻摇晃。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此时,暑气已退,秋高气爽,蒹葭苍苍,丹桂飘香。白露过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天气由热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气候变得干燥,很多感冒、呼吸道、消化道疾病患者急剧增加。7日,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医专家吴绍康提醒,此时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天时,滋阴润肺,防秋燥寒凉。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老话说“白露身不露”,吴绍康认为,这些俗语与中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观点相契合。此时昼夜温差拉大,早晚寒凉之气容易从皮肤毛孔侵入人体,引发疾病。因此,市民要及时添衣加被,避免穿过度露出肚脐、脚踝、手肘等部位的衣物。

在中医传统节气养生文化中,情绪养生也不容忽视。《黄帝内经》云:“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秋季对应肺脏,肺在志为悲,所以白露之后,人们要保持心情恬淡平和,避免过度悲伤忧虑,以免伤肺。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登山、慢跑、散步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调节情绪。

白露时节,气候干燥,容易损伤人体的津液,出现口干舌燥、皮肤紧绷等症状。养生应以滋阴润肺、益气健脾为主。应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多吃具有润肺作用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百合、银耳等。这些食物有助于滋阴润燥,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咽干等症状。

吴绍康为市民介绍两个适合白露节气的中医药养生食疗方:

首先是百合银耳炖沙梨,食材为沙梨1个,银耳(鲜品)50克,百合15克,川贝母3克,陈皮3克,冰糖适量。做法是将沙梨洗净去核;百合、川贝母、陈皮洗净,银耳泡开,撕成小朵,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1500毫升,小火炖2小时,加入适量冰糖即可。其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等功效,适合秋燥引起的口咽干燥、咳嗽少痰等症状。

其次是桂圆红枣暖身茶,食材为桂圆肉6g、红枣5颗、麦冬5g。冲泡方法为红枣去核切片,桂圆肉、麦冬洗净,所有食材放入保温杯,倒入沸水,焖泡20分钟,代茶饮用,桂圆肉和红枣可一并吃掉,每日1剂。其具有温养气血、散寒润燥等功效,适合白露时节手脚冰凉、怕冷的人群。容易上火(如口腔溃疡、便秘)者,需减少桂圆用量,加1-2g菊花。孕妇等特殊体质者请在医生指导下饮用。(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更多新闻:

“秋老虎”发威,这些传染病也在“虎视眈眈”!专家提醒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7日讯 立秋已过,但暑热未消。这只凶猛的“秋老虎”带来的不仅是持续的高温闷热,更为各种传染病提供了“潜伏”和“作案”的温床。市民在忙于防暑降温的同时,有一群无形的“健康刺客”正借着炎热潮湿的环境虎视眈眈。近日,青岛市预防医学会提醒市民,认清传染病的真面目,安稳度过这个“多事之秋”。

“秋老虎”为何成为传染病的“帮凶”?专家介绍,秋季气温波动大。昼夜温差逐渐拉大,人体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更容易被病原体入侵;秋季湿度高且蚊虫猖獗,高温配合降雨后的积水,为蚊虫(尤其是伊蚊)提供了绝佳的繁殖条件,是登革热等蚊媒疾病的“黄金传播期”;肠道病原体活跃,高温天气利于细菌等微生物在食物中迅速繁殖,大大增加了“病从口入”的风险;为了躲避炎热,人们更倾向于聚集在空调房内,密闭环境加速了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专家提醒市民,要认清这些借“秋老虎”作乱的传染病。首先是登革热,伊蚊(俗称“花蚊子”)白天叮咬人,喜欢在室内外的清水容器中繁殖,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该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烧(39-40℃)、剧烈头痛、眼球后疼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痛(俗称“碎骨热”),可能伴有皮疹和出血倾向。其高危地点包括社区、公园等有积水的环境。

感染性腹泻是“病从口入”的集体威胁。其传播元凶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以及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等。典型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或脓血便),可伴有发烧,极易在家庭、学校等集体单位引起聚集性疫情。餐馆、学校食堂、家庭餐桌是高危地点,未煮熟的食物、受污染的水源是主要媒介。

手足口病是开学季的重要致病原,传播元凶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EV71型为主。典型症状为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口腔内部出现溃疡,伴有发热。EV71型病毒感染可能引起重症。高危地点包括托幼机构、学校、儿童游乐场。

流感(流行性感冒)并非“重感冒”,传播元凶是流感病毒(主要是甲型、乙型)。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突出,而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高危地点为办公室、教室、商场、公共交通等任何密闭的公共场所。

专家教您智斗“秋老虎”与“健康刺客”,第一招是防蚊灭蚊,斩断传播链。具体做法是清积水,彻底清理家中及周边环境的积水,如花盆托盘、废弃轮胎、一次性碗杯等,杜绝蚊虫滋生。防叮咬,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外出时穿着浅色长袖衣裤,涂抹有效的驱蚊剂(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避高峰,伊蚊活动高峰多在上午8-10点和下午4-6点,此期间尽量减少树荫、草丛等处的户外活动。

第二招是严守“口关”,杜绝病从口入,具体做法是勤洗手,严格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及处理食物前后。吃熟食,食物务必煮熟煮透,尤其是贝类等海产品。生熟食砧板、刀具要分开。喝开水,不喝生水,饮用合格的开水或瓶装水。重消毒,一旦家中有腹泻患者,其呕吐物、排泄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及时覆盖处理,防止气溶胶传播。

第三招是增强免疫,筑牢自身防线。具体做法是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建议老人、儿童、学生等重点人群在10月底前完成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应对季节交替带来的身体应激。合理饮食,做到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

第四招是保持距离,远离传染源。市民要做到多通风,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戴口罩,在人群密集的密闭公共场所(如地铁、医院),科学佩戴口罩。不扎堆,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尽量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居家休息并及时就医。

“秋老虎”虽猛,但市民只要掌握了科学的防控知识,就完全有能力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专家提醒,记住这份健康攻略,提高警惕,主动预防,让那些在暗处“虎视眈眈”的传染病无处下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