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莱西经验”:蹚出“共富”新路径

新时代“莱西经验”:蹚出“共富”新路径

坚持“一统领三融合”,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在产业发展、文旅融合、民生服务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激活县域经济新动能

县域发展是一场接力赛,要找准自身赛道和坐标,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在青岛北部156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莱西在产业发展、文旅融合、民生服务等“赛道”上奋力奔跑,实现美丽蝶变。县域经济澎湃新动能。

置身奔涌的大沽河畔,莱西的蝶变既清晰又让人心生感慨。时空的转折点源于35年前的“莱西会议”,这场会议对莱西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民主政治配套建设、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经验给予肯定与推广,也为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关键样板。

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发端于莱西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等,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山东增强进取意识,勇探新路。

“莱西经验”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蕴含深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回溯“莱西经验”的发展脉络,其始终与中国农村改革进程同频共振,也在全国范围极具“示范”意义。

“莱西经验”的改革基因衍变为乡村振兴新动能——产芝湖乡村振兴片区的“共富密码”引来全国考察团;首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700多名“社区优秀志愿者”和“社区优秀网格员”活跃在城市各处,凝聚起崇善向贤的强大正能量;在全国率先探索“名院托管、县域托底”医改模式,实现从“医疗洼地”到“病有良医”的蝶变,破解了72万群众的看病就医难题……进入新时代,莱西以改革创新精神持续深化拓展“莱西经验”,走出了一条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乡村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的“一统领三融合”新路子,经济社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黄海潮涌,沽河澎湃。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竞逐中,莱西正以“小城要有大作为”的信念,生动诠释着县域经济的“未来时态”。

发展融合:变“分散经营”为“抱团发展”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乡村要振兴,关键是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以党支部为核心,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是“莱西经验”的最大贡献。

“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强化党支部作用,打造有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必然要求。”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传鹤认为,这恰是“莱西经验”的价值所在。

近年来,莱西市打破“就农村抓农村、就村庄抓村庄”的路径依赖,不断优化农村基层组织体系,与时俱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以前村里事难办,现在新村党委一牵头,1000多亩土地连片流转搞胡萝卜规模种植,每年每亩地有7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不说,年底还能分红!”莱西市店埠镇庄头新村村民于宣成的感慨,道出了基层组织变强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莱西于2020年率先全域完成村庄建制调整,861个行政村优化调整为111个新村。青岛市按照“莱西试点、全域推开”的思路,坚持依法依规、群众自愿,将行政村数量由6009个调整为1140个。实现跨村资源统筹与联合攻坚,着力解决村庄规模小、数量多、布局散、资源难统筹等问题。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莱西会议”为村级组织确定的中心任务。

莱西市针对农村发展资源“散”的实际,探索“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强村共富公司”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以组织的力量整合发展资源,以市场的手段促进增收致富。

“以前大伙种甜瓜各干各的,好果也卖不上价。现在镇里牵头统一生产标准和品牌包装,还帮着统一卖,再也不愁销路了。今年12亩甜瓜纯利润20万元!”算着今年的收成,马连庄镇瓜农李文宝难掩喜悦,“乡村要致富,离不开党支部!”

甜瓜不愁卖的底气,正是源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村集体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就要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在这方面,原先党组织领办的专业合作社较为欠缺,需要一个更加成熟的平台来支持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强村共富公司便应运而生。”莱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迟宗兴说。

从分散经营到组团发展,从一村奔富到抱团共富,“莱西经验”的示范带动效应在进一步释放。目前,青岛区市、镇、村三级党组织主导成立271个由国有(集体)资产控股的强村共富公司,形成区市公司龙头带动、镇公司全域统筹、村公司因需发展的产业平台体系。全市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庄超过80%、100万元以上的超过60%,居全省首位。

莱西葡萄“串”起乡村振兴产业链。图为莱西市院上镇“醉美萄院”乡村振兴片区举办的采摘体验、星空露营活动。李德银 摄

治理融合:变“村民自治”为“融合共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回顾35年来的实践探索,莱西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以治理效能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

每周三早上6点,莱西市店埠镇店埠新村的“田间地头居民议事会”准时开始。一早,村党委书记崔钦浩照例和乡亲们围坐一圈,边唠嗑边往本子上记。“胡萝卜行情不好,这可咋弄?”会上,胡萝卜销路问题很快就被整理成正式议题,提交党员议事代表会议进行讨论。

干部群众踊跃议事的场景,已成为莱西农村为民办实事的日常。莱西创新党员议事代表制度,根据各村实际,按照村庄党员总数20%至30%的比例推选党员议事代表,每名议事代表包联60至80名农户,每周搜集意见建议。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按照“五议一审两公开”的程序具体执行。议定的结果,村党组织以书面或网络形式及时公开,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进入新时代,莱西不断深化拓展“莱西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乡村治理共同体,推动乡村治理由“村民自治”为主向“融合共治”转变。

日庄镇沟东新村曾是贫穷落后的库区村,近年来却凭“道德积分”小支点撬动乡村治理大格局。“新村党委将17条村规民约量化为具体指标,实行月评议、季公示。”沟东新村党委书记高维玉介绍,在道德积分激励下,村民自发组成义工队,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等公益事业,换来秀美村容和文明乡风。沟东新村也从曾经的省定贫困村,蝶变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莱西把党的领导有关要求写入村级组织章程,推动村级各类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参与乡村治理,发挥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健全板凳亲情、广场夜话等民主协商机制,解决民生实事。”迟宗兴介绍。

“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民主政治配套建设”是“莱西经验”的重要创新。青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政治、组织、服务、任务、机制引领,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效能。如,创新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融合”载体,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结合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设置乡村治理积分评定体系,通过领办志愿服务队、创办“助老大食堂”等方式,将治理积分与人居环境整治、发放村庄福利等挂钩,让“软约束”有了“硬抓手”。

从榜样力量,到实践引领。“莱西经验”的成功探索,吸引了越来越多外省市考察团到莱西考察取经。近三年来,先后有来自河北、宁夏、新疆、甘肃、北京、西藏等省市自治区的考察团来莱西调研学习,累计达到万余人。

服务融合:变“低效粗放”为“精准配置”

在河头店镇小雨滴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董金辉正忙着处理群众的宣讲“点单”。“在过去,不少基层宣讲存在不接地气、‘供需错位’问题。拿以前的土地流转宣讲来说,乡亲们对着‘经营主体资格’等又生又硬的术语干瞪眼。”董金辉说,村党委与社会组织党支部开展联建共建,发挥志愿服务组织专业优势,让民生服务更接地气。

如今,小雨滴志愿服务中心已孵化12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每年为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提供送餐到家、暑期托管等服务1600余次,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幸福共同体”。

社会组织是民生服务的“生力军”。目前,莱西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下放镇(街道)164项管理服务事项,如今已培育900多家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提升服务质效。

“搞好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是“莱西经验”的实践探索。当前,农村各类服务资源和力量相对分散,这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服务需求不相适应。莱西整合条块分散的服务资源,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下放,推动乡村公共服务由“低效粗放”向“精准配置”转变。例如,针对农村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莱西打出“内育外引”组合拳:实施“能人归巢”计划,招募400余名“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最美乡村设计师”;开展“博汇莱”高层次人才引育行动,吸引26所高校139名博士赴莱实践;与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农业科技小院”,将万亩良田作为高校农业技术改进“试验田”,115名高校硕博人才专家带技术驻村,科技成果转化率超70%。“多亏了这些青岛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咱的胡萝卜良品率从80%提高至95%,亩均增收20%以上。”店埠镇菜农们对胡萝卜科技小院的“田间课堂”颇为认可。

历经多年沉淀,“莱西经验”示范效应持续放大。青岛持续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整合条块分散的服务资源,满足农民群众差异化服务需求,真正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如,坚持重心下移,以乡村振兴片区为资源整合平台,市、区市财政投入54亿元,高质量建设18个市级示范片区,推动各类资源向示范片区集聚;青岛市财政每年统筹整合100多亿元涉农资金投放农村,让统筹资源分配、办好民生实事的过程,成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树立形象、增加威信的过程。坚持服务下放,投入6700万元党费高标准建设44个乡镇党建综合阵地,规范建设1140个村党群服务中心,落实“一站式服务”要求,建立直办、代办、咨询事项清单,除较大资金支出等重大事项外,其他管理服务事项全部下放村庄;出台全国首部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培育4000多家农村社会服务组织。

35载探索不息,35载砥砺前行。这条改革之路,正如大沽河水,奔流向海,永不停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岛、莱西集众智、汇众力,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奋力“打头阵、当先锋”,持续深化拓展“莱西经验”的创新实践,必将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

青岛日报2025年9月16日1版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