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16日讯 在“懒人经济”盛行的今天,网络销售的小微品牌即食真空包装肉制品(如鸡架、鸡爪、酱卤肉等)几乎成了冰箱里的“常驻嘉宾”。它们方便、耐存、风味足,却可能潜伏着一位“安静而致命”的杀手——肉毒梭菌。它产生的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天然毒物之一,1克结晶足以使百万人中毒。近日,青岛市疾控中心详细介绍这位“杀手”的工作机制,并给出“防杀”攻略,让美味与安全兼得。
“肉毒中毒虽然罕见,但一旦发生,可能致命。它不像普通腹泻那样‘来得快去得快’,而是悄无声息地麻痹呼吸肌,让人在清醒中慢慢窒息。”市疾控中心专家林滢介绍,肉毒中毒是一种由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引发的急性神经中毒性疾病。毒素通过抑制神经与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释放,阻断神经与肌肉之间的信号传递,导致肌肉松弛性麻痹,表现为“下行性”麻痹——通常从眼睑下垂、复视开始,迅速波及吞咽和呼吸肌群,严重时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为何真空包装肉制品易“踩雷”?林滢介绍,肉毒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动物肠道中,“厌氧+常温+低盐+弱酸”是它繁殖产毒的“快乐老家”。真空包装恰恰提供了完美厌氧环境,若加工、运输、储存任一环节失当,就可能让细菌“增殖”并大量产毒。小微品牌或家庭作坊因设备简陋、工艺参数不明、冷链断裂,风险尤高,其选购的原(辅)料可能携带产肉毒毒素梭状芽孢杆菌及其芽孢。而家庭式“煮一下”只能杀死营养体,加热温度和时间不足,不能有效杀灭肉毒梭菌的芽胞。在运输环节,盛夏车厢内可达50℃,只需4到6小时,芽胞就能“苏醒”并产毒。
林滢介绍,预防肉毒梭菌,生产者要加上“五把安全锁”。首先要锁源头,应从正规渠道购买原(辅)料,确保原料清洁;锁工艺,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灭菌工艺(如高温高压灭菌),确保足以杀灭细菌芽胞,可按规定使用亚硝酸钠抑制细菌繁殖,严格控制生产环境的卫生条件,防止交叉污染;锁标识,应在产品标签上醒目注明储存条件(如“请于X℃以下冷藏保存”)和保质期;锁冷链,需低温保存的产品,在生产、运输、销售的全过程必须保持冷链不间断,并定期监测温度;锁追溯,应完善产品追溯记录,便于发生问题时及时召回。
专家推荐给消费者“四步预防自救指南”:首先是看资质,选择信誉良好、标识清晰的品牌产品,拒绝“三无”私房菜;其次是看包装,要求袋面平整、无鼓胀、无漏液等,若按压有“气体溢出”请立即退货;三是看标签。看是否标注“0–4℃冷藏”或“-18℃冷冻”及保质期,常温保存却保质期超3个月的真空肉制品要慎买;第四是看症状,食用后24–72小时如果出现视物模糊、重影、说话含糊、吞咽呛咳等症状,应立即携剩余食品到正规医院就诊。
专家给医疗机构“四点建议”:快速诊断,针对对称性瘫痪、下行性进展、无感觉异常等症状,排除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中风等疾病的鉴别诊断,如有可疑食物史,要警惕是否为肉毒中毒;核实食用史,应详细询问72小时内可疑食物摄入史,尤其是真空包装食品、家庭自制发酵和腌制食品;对症处置,一旦确诊,尽早使用抗肉毒素血清治疗;及时报告,发现肉毒中毒病例或疑似肉毒中毒病例要及时(2个小时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协助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同时,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报告相关信息。(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