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16日讯 前不久,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育与体育赛道争夺赛在湖南岳阳举行。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多名学生代表青岛参赛,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顽强的拼搏精神摘得金牌。据悉,本届比赛中,青岛中高职参赛队伍已在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汽车制造与维修、会计、餐饮等赛道摘得10余枚金牌,彰显了青岛职业教育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实力。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青岛历来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持续创新机制体制,构建多元人才成长路径,畅通人才发展渠道;优化专业布局,更好服务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贯通衔接,拓宽人才成长“立交桥”
职业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人才成长的起点。青岛构建贯通衔接的职教体系,为职教学子铺就了多元发展的宽广道路。
今年是青岛开展初中后五年制高职试点招生的第二年。新学期,青岛万余名考入初中后五年制高职试点专业的学生踏入校园。他们将用5年时间,完成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匹配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
青岛烹饪职业学校的学生制作西点。韩星 摄
初中后五年制高职试点重在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各学校在课程设计、培养方案等方面做了诸多优化和调整,增加行业前沿领域的授课内容。如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在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数控技术专业增设了智能制造技术、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逆向工程等课程;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的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试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理念、资源平台、师资培养、实践条件建设等7个方面实现了中高职一体化,增强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初中后五年制高职试点是青岛畅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发展的具体实践。青岛设立了中职与高职“3+2”、中职与本科“3+4”贯通培养等招生类型,在纵向上满足学生学历和技能提升的发展需要。近年来,全市超八成的中职学生通过贯通培养、职教高考等进入高职专科以上学历层次院校就读。
在横向上,青岛推进职普联合育人,设立综合高中、职普融通、新型职普融通等招生类型,为学生提供多元教育选择,让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其中,全市试点开办的20所综合高中,实行职普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学籍互转。这种“横向流通”机制尊重了学生个性差异和发展规律,真正实现了“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每年约有6000余名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从普高转到中职就读,这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换“赛道”后,可以通过职教高考升入本科院校。
青岛职业教育构建起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教体系,为学生搭建了多元成才立交桥,更好满足了学生技能提升与学历深造的需求,也可以更好适应产业迭代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专业调整,增强服务产业“适配度”
专业是连接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桥梁。青岛职业教育坚持“专业跟着产业走”,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今年秋季学期,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专业迎来首批40余名新生。该专业是学校主动对接青岛市人工智能先导产业,瞄准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需求而设立的特色专业。未来三年,该专业学生不仅会学习《机器学习基础》《深度学习基础》等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课程,还将参与数据采集与标注、人工智能项目实战、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等专业实践,全方位锤炼实操能力,逐步成长为可胜任人工智能数据服务、智能应用开发、智能产品运维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青岛经济职业学校的学生在首饰上镶嵌珠宝。韩星 摄
2025年,全市职业学校共新增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无人机操控与维护、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60余个专业。
目前,全市共有职业院校62所、在校生20.6万人。全市职业院校对接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等发展需要,共开设17个专业大类、283个专业。其中,140余个专业与“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的低空经济、智能家电等10个产业紧密相关,年培养规模3.3万余人;100余个专业服务紧密贴合“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的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文旅等7个产业,年培养规模2.4万余人。
同时,各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专业特色等更好服务于产业发展。青岛电子学校搭建智能制造、物联网和数字媒体三大专业群,紧密对接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绿色能源、海洋电子信息等领域,为青岛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围绕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动态调整专业布局,重点打造工业控制、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产品质量检测、海洋药品智造、市场服务与管理等8个专业群,其中智能制造、海洋药品智造为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目前开设的45个专业精准匹配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的8大产业。学校毕业生留青率超七成,成为青岛“智造强市”建设的重要人才支撑。
校企融合,打造精准育人“共同体”
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海尔智慧楼宇全球服务学院实训基地内,一群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集空调多联机智控安装、能源管理大脑展示、楼宇自控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楼宇IOC管理平台开展实训。在这里,学生们既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又能够了解行业前沿科技,更快成长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青岛职业技术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校企合作已经多年,双方的合作与牵手始终与产业的焕新升级紧密相关。1996年,海尔从产品向服务转型,双方首次签订合作协议,定向培养售后服务管理人才;2008年,海尔从大规模制造向智能制造和个性化定制转型,双方合作培养掌握智能制造技术、具备创新能力的工程师和现场操作人员;2020年以来,海尔进入“数字赋能、场景生态”发展阶段,双方采用“生态融合、共生共长”的育人模式,共同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双方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实境耦合·生态融合·共生共长”的创新育人模式,实现了从基础到高级、从单一到综合、从技能传授到能力培养的完整育人路径。该模式获评为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目前,青职已为海尔“精准”培养了3000余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他们中已有35人成长为“山东省技术能手”。
青职与海尔的合作典范是青岛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缩影。青岛的职业学校将专业教学融入企业生产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生产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各职业学校联合2000余家企业共建100余个产业学院、400余个实训基地,建成1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产教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既为企业定向输送复合型技能人才、降低用工成本,又通过校企联合攻关助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形成“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闭环。
同时,青岛还加强平台载体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与城市共生共荣。青岛整合政、行、企、校资源,组建青岛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等8个联合体、全国海洋生物与健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19个共同体;遴选培育出2个国家级、55个省级、76个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共聚合50余所职业院校和1000余家企业资源,推动产教“双向奔赴”和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
前瞻布局,构建青岛特色现代职教体系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青岛职教人秉承“敢闯敢试、内涵发展”的精神,持续推动我市职业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第一方阵。青岛先后承担了高职综合改革、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等3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开展地方职教立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经验被教育部以现场会形式推广
青岛拥有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23所,国家“双高”计划院校3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3所,山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10所、特色化专业20个,14名职教校长获评齐鲁名校长,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当前,传统产业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新质生产力正在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连接最紧密的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产业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岗位逐步被替代,迫切需要降低低技术附加值类、增加高技术附加值类职业教育。
建设“精而强”的中等职业学校,优化实施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等逐步成为职教圈的共识。
未来,青岛将按照“办好‘精而强’的中职教育,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发展,构建“一体两翼双引擎”的青岛特色现代职教体系。“一体”即推动中高本一体化发展,以职业本科院校为龙头、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两翼”即职普融通与产教融合比翼齐飞,从加强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深化高中阶段联合育人、统筹各学段贯通培养三方面入手深化职普融通,从抓好青岛职教园规划建设、抓好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体制机制建设、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突破工程三方面入手创新产教融合发展生态,为青岛锻造一支技艺精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生力军”,让职业教育更好赋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同时,青岛还将强化“信息化+国际化”双引擎”,以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发展,打造职业教育数智化转型的“青岛模式”;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立足青岛“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双节点城市的地域优势开展“职教出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