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19日讯 9月是开学季,也是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在这个格外关注孩子成长与健康的时节,19日,青岛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反思一些日常中的不良习惯:当孩子哭闹时,大家是否习惯性地递上手机?当忙于家务时,大家是否用动画片换取片刻安宁?一部小小的手机,看似解决了燃眉之急,却在无形中成为孩子视力的“隐形杀手”。疾控专家提醒,共同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别让“电子保姆”偷走孩子的清晰世界。
如果将眼睛比作照相机,那近视,就是眼睛“镜头”太强了,或者“底片”太长了。正常眼睛像一台高清相机,光线正好落在视网膜上。而近视眼的焦点却落在视网膜前面,导致看远模糊,看近清楚。
近视主要分两种:屈光性近视,即角膜或晶状体太“突出”了,屈光力过强,但眼轴长度正常;轴性近视,眼球像被拉长了,眼轴变长,但其他部分正常,这也是最常见的类型。
为什么会近视?市疾控中心专家付齐齐介绍,首先是近距离用眼,长时间看书、玩手机(超过45分钟),或者距离太近(小于33厘米),都在给眼睛“加压”;其次是户外活动不足,户外活动是近视的“天然防护罩”;第三是不良的读写习惯,歪头写字、握笔太近(小于2厘米),都会悄悄让近视靠近;光线不足(低于300勒克斯),眼睛也会“很吃力”。此外,沉迷电子产品、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也都是近视的“神助攻”。
很多人习惯于手机哄娃,其对视力有三大危害:蓝光攻击,手机屏幕释放的高能短波蓝光直达视网膜,加速黄斑区细胞氧化损伤;近距离用眼,儿童手臂短,观看距离常不足20cm,远超书本阅读的30cm安全距离;瞬目减少,紧盯屏幕时眨眼频率下降,会加剧眼干、视疲劳。
付齐齐给出了科学护眼入门指南。孩子的眼睛不是一夜长成的,而是不断“长大”。刚出生时宝宝都是“远视眼”,这叫“远视储备”,相当于视力银行里的存款。随着年龄增长,眼球变长、远视减少,逐渐变成“正视眼”。如果储备消耗太快,就容易近视。所以,护眼要从小做起。
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是不花钱的“护眼法宝”,阳光可以刺激眼内多巴胺分泌,帮助抑制眼轴变长,即便是阴天也有效,重点是“走出去”。
用好“三个一”和“20-20-20”法则,即读书写字时做到一尺一拳一寸(眼离书一尺,胸离桌一拳,手离笔一寸),用眼20分钟,望20英尺外(约6米),持续20秒。千万别躺读,别边走边读,别在车里读书。
光线要充足,但不是越亮越好,白天靠自然光,避免阳光直射;晚上写字台灯+背景光双开,减少明暗反差。
电子屏幕要按年龄“限时使用” 0~3岁的孩子别接触, 3~6岁的孩子尽量别用。学龄期孩子非学习用途每次≤15分钟,每天≤1小时,学习时屏幕中心要低于视线10cm,距离为屏幕对角线4~6倍。每30~40分钟要休息10分钟。
眼保健操虽然是小小按摩,却有大大用处。规范做操能缓解疲劳、促进循环,记得先洗手、找准穴、力度够,略酸胀即可。
吃好睡好,眼睛才能长得好,孩子要多吃鱼、蛋、奶、豆制品+水果蔬菜,还要睡够觉,小学生睡眠时间要≥10h,初中生≥9h,高中生≥8h。
散瞳验光是诊断近视的“金标准”。如果发现孩子眯眼、凑近看,赶紧去医院。散瞳验光能准确判断是否近视,对眼睛无害,短暂畏光、模糊后会恢复。
一旦近视要及时干预,配戴合适眼镜可矫正视力、延缓加深。定期复查(小学生3~6个月/次,初高中6~12个月/次)。中医如耳穴压丸也可辅助控制。
警惕高度近视(>600度),高度近视可能引发青光眼、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严重问题。控制近视进展,就是降低未来风险。
付齐齐强调,孩子的眼睛不是试验田,每一次的妥协都可能成为未来的遗憾。家长应放下手机,牵起小手,在真实的互动中感受四季流转,在户外奔跑中追逐阳光。预防近视没有捷径,唯有用心陪伴,方能给孩子一个清晰的世界。(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