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在“蓝色课堂”探求海洋的无穷奥秘

“这件布氏鲸标本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大家仔细瞧,它下颚上有很多细密的鲸须,这些看似柔软的‘滤网’,实则是从牙齿演化而来的生存利器。”9月16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内,馆员高泽榕正站在展品前,向来自马来西亚海洋学术交流团的学生们进行细致讲解。

研学团队参观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博物馆。

自2008年建馆以来,海洋生物博物馆便肩负着传播海洋知识、助力海洋学科发展的使命。2024年,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博物馆完成全面翻新改造。曾经斑驳的展柜换上崭新“外衣”,沉睡多年的标本被重新梳理陈列,700余种、3000余件海洋生物标本以更加鲜活的姿态与公众见面。

这座曾经深藏于高校校园的博物馆,如今早已突破“围墙”,成为连接学术与公众的“蓝色课堂”。每周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校和交流团体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在海浪回响中品读这部承载着一代代海洋人初心与梦想的海洋生物“立体百科全书”。

从深海到极地,串联海洋世界的无穷奥秘

走进海洋生物博物馆,“海洋栖息地”“演化的奇迹”等多个主题篇章串联起海洋世界的无穷奥秘。从建校初期的老教具、学者手稿,到与学科特色紧密相关的珍贵标本、科研模型,它们不仅是静态的陈列品,更像是一部中国海洋大学“活的校史”。

“这些标本来源广泛且意义重大,其中很大一部分源自学校前辈们在长期教学与科研实践中积累的宝贵成果,还有一部分得益于校友们的无私捐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馆内年代最为久远的标本——来自李沧区的柔制仙菜标本,可回溯至20世纪40年代。这些珍贵标本犹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清晰且生动地展现了海洋生物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与辉煌成就。”高泽榕告诉记者。

在“海洋栖息地”展区内,长达12.98米的布氏鲸骨标本格外吸睛。据悉,2003年12月,这头布氏鲸在青岛沙子口附近搁浅,放生失败后,它被制作成标本,历时13个月完成,并于2008年入驻博物馆,目前它仍是国内博物馆馆藏最大的布氏鲸剥制标本。

博物馆内,还有一面特殊的“化石墙”。其中,三叠纪贵州龙细长的脖颈与蹼状四肢,定格了2.4亿年前滨海爬行动物的生存剪影。这些化石如同散落的时空碎片,拼凑出38亿年生命从单细胞到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宏历程。

“深海居民与地球四极”展区更加令人震撼。海底热液喷口生物群落、南极磷虾、北极冰藻等标本,将极端环境下的生命韧性与多样性浓缩于此,让观众得以窥见海洋世界不为人知的一面。正如海洋生物博物馆馆长杨世民所言,“这些珍贵标本不仅展现了海洋生物从古至今、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的演化脉络,也为科研人员和社会大众提供了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理想平台”。

双向赋能,让海洋知识“活”起来、“走”出去

自2024年10月焕新开馆以来,海洋生物博物馆以“专业科研+公众科普”为核心,构建双向赋能的运营模式,让海洋知识真正“活”起来、“走”出去。

在服务校内教学科研方面,博物馆成为专业课的“第二课堂”。自2024年12月至今,该校已有50余个班级在此开展课程教学,20余位教师结合实物标本开展案例教学。“博物馆为我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这里能见到很多课堂上见不到的生物,让我的专业学习更有方向、更有收获。”中国海洋大学2023级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陈璐道出了沉浸式学习的魅力。

面向社会公众,博物馆的科普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截至目前,公共开放日已累计接待观众超5万人次。针对中小学生的“探索海洋”研学活动,已覆盖全国30余所中小学、80余个班级,超1万人次学生参与。博物馆还组建了由教师、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累计提供讲解服务超2万人次,切实让海洋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播撒科学火种,继续传承海洋科研精神

1930年,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创设生物学系,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系统化海洋生物研究的开端。曾省、童第周、曾呈奎等先驱学者在此播撒科学火种,让青岛成为国内知名的海洋生物学教育与科研发祥地之一。

如今,博物馆内展出的泛黄手稿、老旧科研仪器,展柜中斑驳的标本瓶,都在无声记录着海洋学科筚路蓝缕问鼎国际的历程。这些承载着历史的物件,与展馆中的珍贵标本交相辉映,让观众在触摸历史的同时,真切感受到科技如何将海洋馈赠转化为人类福祉,读懂先辈们“向海洋要资源、向海洋谋发展”的初心。

“我们将以博物馆为纽带,继续传承海洋科研精神,培养更多懂海洋、爱海洋、护海洋的人才,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海大力量。”杨世民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文 韩星/图)

责任编辑:王亚楠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