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史馆:用红色基因铸就科学报国之魂

九月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园,秋意渐浓,风清气爽。

学校中心广场——子元广场上,学子穿梭,朝气蓬勃。不远处的校史馆内,一批又一批大一新生正在校史宣讲团成员引领下参观学习。在这里,他们于聆听与感悟中,触摸红色血脉,感知科学精神,开启新生入学“第一课”。

航拍校史馆。韩星 摄

从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最早发现石油,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0余次石油大会战;从石油领域的一次次关键技术突破,到引领全球石油科技发展的成果……3500平方米的展厅内,近千件珍贵实物、万余张历史照片、大量影像资料集中展现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共和国发展共命运、与祖国石油工业同呼吸、与石油高等教育齐奋进的光辉历程。

这里,绝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编年体校史展厅,而是一座融汇了中国石油高等教育发展脉络与石油工业辉煌历程的“博物馆”。

学生们参观校史馆。韩星 摄

52封《决心书》书写“为国找油”的决心

步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史馆,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旧实物,无不镌刻着与生俱来的红色印记。

视线所及,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首任院长闫子元暨校史上的老革命事迹展引人注目。1923年,闫子元在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安平县台城村党支部入党。这位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革命者,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更曾在西柏坡村举行的全国土地会议上作报告。是他,参与创建了中国人民大学;也是他,受命肩负起创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的重任。以闫子元为代表,北京石油学院建校初期,有37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洗礼的革命者投身于此,他们将忠诚于党、为国为民的红色血脉深深植入于这所学校的基因里。

红色基因不仅体现在革命传统上,更体现在急国家之所急的担当与选择之中。校史馆内,巨幅油画《大义归来》格外显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新中国建设的迫切需求,一大批海外学子毅然归国,其中曹本熹、杨光华、周世尧、傅鹰、吴崇筠等17位留学欧美学者先后归国,来到北京石油学院工作,为我国石油高等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站在“威尔逊”号上身着优雅旗袍的仪态万方,到准备松辽(大庆)石油大会展时裹着头巾、穿着棉袄的简朴素净,我国沉积岩石学的主要奠基人和传播者吴崇筠在两幅照片中的巨大形象差异,让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三学生陈瑞印象深刻。她说,两幅照片的强烈反差让留学归国专家身上体现出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变得可感可知可悟。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唯一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54年,北京石油学院首届毕业生在离校前写下52封《决心书》,他们用炽热的文字许下铮铮誓言,现在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这种“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国为重”的豪迈气概,是学校红色基因最鲜活的表达,也是感染无数参观者的精神源泉。

“凡有石油处,皆有石大人。”学校师生参加了松辽、川中、胜利、克拉玛依、华北等新中国成立后的所有石油大会战,“成建制”支援建设了当时的四川石油学院(现为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学院(现为西安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现为东北石油大学)。“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家国同心、艰苦奋斗、惟真惟实、追求卓越’的石大精神,这是学校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使命,更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档案与校史馆馆长刘积舜介绍。

周恩来总理赠送给学校的机床。韩星 摄

深地岩心见证科学报国生动实践

如果说红色基因铸就了学校的灵魂,那么科学精神则构成了学校攀登科学高峰、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筋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史馆是“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这里系统展示了以学校师生为代表的石油科技工作者们严谨求实、勇攀高峰的光辉历程。

堪称“高压水刀”的新型加长喷嘴牙轮钻头、深地塔科1井(钻深10910米)用抗超高温水基钻井液、取自地下6000米的岩心和8970米深地层的岩屑等极具代表性的展品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每一件展品都是石大师生埋头科研,助力我国石油科技进步的有力见证,其中深地塔科1井被誉为中国深地探测的“珠峰工程”,如同一艘驶向地心的“探索飞船”,承载着中华民族向地球深部进发的雄心与智慧。

“万米深处高温高压的环境下,钻杆柔软如面条,普通钻头和技术难以奏效,正是孙金声院士团队研发的钻井液像‘血液’一样维护着‘深地血管’的通畅与安全,保证了钻头高效破碎岩石、携带岩屑、稳定井壁,堪称万米钻探的‘生命液’。”每每讲到这里,校史宣讲团成员、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李越总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这也激励着她学好专业知识,未来投身于国家的能源事业。

建校以来,石大的毕业生、教师中,有40余人成为院士,有150人成为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全国英模人物和多个领域的尖端人才。校史馆在讲解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对青少年的讲解生动形象,适当利用VR、机器人等增加趣味性;对校友的讲解侧重校史,拉近校友与学校的距离,增强情感共鸣;对行业专家的讲解则尽可能有深度,突出专业性。校史宣讲团的每名成员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可以自如地根据参观者的不同年龄段、职业展开针对性的讲解。他们用自己真实的体验和生动的讲解,将科学精神变得具体而形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史馆启用4年来,线上线下已累计吸引18.3万人次参观。线下参观的11.5万人次当中,超六成是校外人员。校史馆持续创新形式,打造了“线下+线上”、“馆内+馆外”、“无墙+跨界”的石油精神传播模式。在刘积舜看来,如今的校史馆已成为爱党爱国、立德树人、文化传播、精神孕育、科学普及的“功能共同体”,已然超越了“校史”的范畴,它不仅是30余万校友的精神家园,更是青岛乃至山东地区赓续红色基因、发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地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文 韩星/图)

责任编辑:王臻

分享到 分享